|
两部推出的纲领性文件有征求社会意见的意味,我就借此话题说一下自己的思考,提点建议。
堵不如疏,最好是潜移默化地逐步引导正确的学术风气。其实,市场本身具备很强的自平衡、自净化能力,可能本无需过于担忧。经济学原理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物以稀为贵。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0~15年前的科技界,跟现在做一下比对。以前,SCI是高端的代名词;现在,SCI往往只算个最低水准。以前,以发表SCI论文篇数论定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发10篇就名校教授,100篇就国奖院士;现在,发表论文篇数太多非但不会让人觉得学术水平高,反而容易招致反感。风气和观念的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强大力量,不需要太多行政力量的干预。
似乎不必断然取消一切论文奖励。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起码总体现了一定的职务工作量吧?指导学生发表论文总属于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吧?随着论文越来越多,期刊档次越来越高,单位自然而然会提高奖励门槛,降低奖励数额。市场,本会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自我调节的。
本来高水平大学就几乎没有论文奖励,越是层次低平台弱的大学,奖励标准越高。这就是人才市场的一种自平衡机制。奖金能吸引一些相对较优秀的人才去层次偏低平台偏弱的大学效力。可以想见,如果一刀切取消奖金,低水平大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将会降低,导致不同大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实,只需设置个奖励上限即可有效防止灌水行为。
一定要避免否定一切量化指标的作用。科技要走向世界。先国际接轨,努力实现科技进步,最后在我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前提下,再通过更优化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全世界的科技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现有的量化评价体系是国际通用的,在很多情况下仍具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目前发达国家基础研究领域都很重视论文,在科技评价时也会参考一些指标,如他引次数、影响因子、H指数等。在越来越密切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这些都是无法绕开的。
专家评审,这种模式一直都有个缺陷,不是说一定会徇私舞弊,而是人的主观判断难免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古代的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用僵化的八股文,饱受社会公众诟病。八股文之弊,管理部门肯定知道,但仍坚持采用,实出于无奈!八股文的形式限定十分严格,这就近似于一种客观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考官主观判断的误差干扰,结果的稳定性好。
事实上,人们的隐忧并非空穴来风,潜在问题的苗头已在新文件中显现。“卓越期刊提升计划”本是一个资助期刊发展的项目而已,有几年的执行期,到期还需要接受考核。但现在有异化为期刊“帽子”的趋势。“卓越期刊提升计划”是专家评审出来的。确定在评审的时候没有参考任何现有的量化指标?确定评定结果一定比SCI分区更优越更合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