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组织

已有 3246 次阅读 2021-4-11 13:17 |个人分类:健康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组织


在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感觉输入的许多系统和器官中,体感、视觉和前庭系统是与平衡最直接相关的系统。理解这些感觉系统是如何失灵的,有助于解释中风后患者在平衡和行动能力方面的严重困难。

感觉系统通过位于眼睛的感觉末梢器官、内耳的前庭器官、肌梭、高尔基体肌腱器官和皮肤的触觉受体中的特殊受体接收来自环境的输入。感觉输入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连续的信息流,而中枢神经系统又利用这些传入的信息来决定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输入进行筛选、比较、称重、储存和处理,并利用这些信息改变力量、速度和运动范围。

躯体感觉系统(触觉和本体感觉)对平衡的影响可能最大。来自触摸、热、冷、压力、关节位置、肌肉拉伸和疼痛等的体感输入不断地输入大脑。在那里,感官信息被自动处理,并被用来进行许多快速调整,以保持我们的平衡。体感输入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空间位置、身体摆动和地形变化的关键反馈。这使我们的肌肉能够不断地、自动地进行调整,以保持平衡,避免摔倒。

视觉系统是平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它使我们能够确定物体在我们的环境中的运动;它告诉我们相对于我们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其他物体的位置。我们的视觉系统利用中央和外围视觉来实现这一点。中央视觉主要是通过黄斑来处理的,黄斑是视网膜中让我们看得清楚的部分。周边视觉向大脑提供关于一般空间方位的信息,对于姿势控制和平衡比中心视觉更重要。视觉与前庭系统协同工作,将速度和旋转信息与实际视觉信息进行比较。

前庭系统负责处理与重力、旋转、加速/减速和步态期间头部稳定相关的运动信息。前庭系统与视觉和体感系统协同工作,帮助我们在空间中保持方向;它与视觉系统协同工作,在行走过程中稳定眼睛并保持姿势(前庭-眼反射)。前庭障碍导致头晕和不稳定的感觉,并影响神经系统的能力调解感官冲突。

前庭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到70岁时前庭神经和毛细胞的损失可能高达40%。前庭功能下降对平衡和姿势控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当视觉和体感系统发生冲突时,它被视为一个参考系统。前庭损伤可导致凝视稳定、视力模糊和眩晕等问题。

感觉紊乱

视觉、前庭或体感系统中感觉输入的丧失或中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平衡。平衡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感觉丧失的数量和程度,以及其他感觉补偿的可用性。在许多情况下,不止一个感觉系统受损,例如周围神经病变和视力受损(常见于糖尿病和中风)。但是,就像一个视力受损的人发展出更敏锐的听觉一样,一个感觉丧失的人也会试图通过使用未受影响或受影响较小的感官来改善平衡来进行补偿。

感官冲突

即使在一个未受损伤的神经系统中,我们的感觉器官也不能总是向我们的大脑提供准确的信息。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红绿灯处停车,旁边的车开始开动,我们以为自己在开动,然后猛踩刹车。一旦你的脚碰到刹车,你马上就知道你不动了,甚至觉得有点傻。这是一个感官冲突的例子,大脑在瞬间优先于视觉输入,而不是躯体感觉输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躯体感觉和前庭系统,感觉冲突很快得到解决。你的脚在刹车上的触碰以及你背部和腿部的位置感受器很快告诉你,事实上,你坐着不动。同时,前庭系统的毛细胞让你知道没有向前运动。

感官损失

感官损失可能导致不灵活。一个人可能依赖一种特定的感觉来控制姿势,即使这种感觉会导致进一步的不稳定。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人低着头走路,仔细观察每一步。在这种情况下,视觉已经成为平衡的主导感觉。再培训将包括改进体感和前庭输入的使用,以减少对视觉输入的依赖。视觉和前庭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视觉定向障碍和眩晕。

感觉中断和丧失

感觉障碍视力模糊,间歇性麻木,疼痛和肿胀产生的压力会对平衡和姿势控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平衡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感觉丧失的数量和程度,以及其他感觉对损伤的补偿能力。如果一个以上的感觉系统受损,如中风,可能很难弥补感觉损失。

感觉运动适应

神经系统有强大的能力来补偿实际或感知的残疾。一旦发生损伤,神经系统立即开始工作,试图补偿神经系统的改变、虚弱和功能丧失。如前所述,治疗的目标是帮助神经系统发展策略和补偿,以尽量减少肌肉骨骼损伤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1420.html

上一篇:[转载]相关体征或症状和要考虑的诊断有:
下一篇:[转载]改善中风后平衡的康复干预:系统综述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