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转载]嗜酸性食管炎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已有 875 次阅读 2021-4-10 22:01 |个人分类:胃肠动力|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嗜酸性食管炎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评审目的: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慢性的、过敏原驱动的、免疫介导的食道疾病,如果不治疗,会发展为食道纤维狭窄。这篇综述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简明的最新进展,临床相关的发展,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最近的发现:目前的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诊断和疾病监测方案依赖于重复的内镜评价和食管组织采集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近年来,内镜下功能性管腔成像探头(FLIP)、经鼻内镜(TNE)等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细胞海绵、食管管柱试验、粘膜阻抗阻抗探头等非侵入性诊断工具的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生物标志物尚未证明其临床应用价值。目前没有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用于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皮质类固醇、质子泵抑制剂(PPI)、消除饮食和扩张是目前确诊的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治疗方式。对于靶向白细胞介素(IL)-13和IL-4/IL-13受体的生物制剂,特别是RPC4046和杜皮鲁单抗,临床试验正在产生有希望的结果。新的诊断算法、非侵入性诊断策略和治疗方式正在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仍然需要一种多模式、多学科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Nhu QM, Moawad FJ.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 2019 Mar;17(1):48-62.

 

 

内镜粘膜阻抗测量与嗜酸性食管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细胞间隙扩张相关

背景和目标:食物抗原穿透食管上皮是嗜酸性食管炎发病的早期事件,但嗜酸性细胞增多、细胞间隙扩张和屏障功能下降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我们研究了离子流的局部粘膜阻抗测量值与食管组织学的相关性,以及粘膜阻抗测量值是否可用于区分活动性和非活动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

方法:测量了10例活动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大于15个嗜酸性粒细胞/高功率场[HPF])和10例非活动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治疗后小于15个嗜酸性粒细胞/HPF)的粘膜阻抗,并从4个食管部位(Z线上方2、5、10和15cm)采集粘膜活检标本。10名无食道症状的患者(对照组)也测量了粘膜阻抗。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和对照组的粘膜阻抗测量、eos/HPF和DIS分级。

结果:活动期食管粘膜阻抗值(1909Ω)明显低于非活动期食管粘膜阻抗值(4349Ω)或对照组(5530Ω)(P<0.001)。4例活动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的活检标本中eos/HPF低于15,DIS低于活动性疾病患者。粘膜阻抗与eos/HPF呈显著负相关(rs=-.584),粘膜阻抗与DIS呈显著负相关(rs=-.531,P<0.001)。2300Ω的粘膜阻抗截止值确定活动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1%,高级别DIS患者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2%。

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DIS与粘膜阻抗测量的离子流量相关。食管内窥镜粘膜阻抗测量安全、简便,可用于评估食管癌等疾病的活动性。

 

参考文献:

Katzka DA, Ravi K, Geno DM, et al., Endoscopic Mucosal Impedance Measurements Correlate With Eosinophilia and Dilation of Intercellular Spaces in Patients With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 Jul;13(7):1242-12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1324.html

上一篇:[转载]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高级诊断作用
下一篇:[转载]嗜酸性食管炎内镜活检标本中食管粘膜阻抗和粘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比较。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