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甲烷和氢呼气检查可以干什么?

已有 3935 次阅读 2021-1-29 04:58 |个人分类:医学技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甲烷和氢呼气检查可以干什么?

问题一:甲烷和氢呼气检查能做什么?

人体本身是不会产生甲烷和氢气的。呼出气中甲烷和氢气的唯一来源是胃肠道内的细菌在酵解碳水化合物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它们通过肠粘膜屏障后进入血液循环,最终通过呼气屏障有肺泡呼出。因此,甲烷和氢呼气检查反映的是人体胃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性缺乏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酶。最常见的是缺少乳糖脱氢酶导致的乳糖不耐受。比较少见的是缺少果糖导致的果糖不耐受。

2、后天性缺乏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酶。例如:腹泻导致的乳糖脱氢酶缺乏、胰腺炎导致的胰淀粉酶缺乏等。

3、细菌移位,特别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正常情况下小肠内细菌很少,产生很少的氢气和甲烷,如果在小肠出现甲烷和氢气过高,反应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科学发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很多疾病存在相关性。

4、胃和小肠传输速度。又称口盲时间。给病人服用小肠不可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后,根据甲烷和氢气出现的高峰情况可以了解到达盲肠的时间。

5、产甲烷细菌存在的部位和多少。中国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存在产甲烷细菌。且主要存在于降结肠部位,并且数量很少。如果甲烷含量过高,或者提前出现,可以反映产甲烷菌移位或者量过高。目前报道,甲烷可以到处肠道蠕动减慢,刺激肠壁发炎,与便秘和大肠癌存在高度相关性。

6、了解胃酸的分泌。服用镁制剂后,金属镁和胃酸反应产生氢气。可以通过呼出氢气的多少了解胃酸的分泌量。

 

问题二:怎么看结果?怎么分析结果?

2、服用人小肠可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后:

1、甲烷和氢呼气升高的阳性标准:

1)在检查时如果出现以下任何情况之一种就可以判断为阳性结果

ž   氢气浓度升高>基线值20ppm

ž   甲烷浓度升高>基线值12ppm

ž   甲烷和氢气浓度升高 >基线值15ppm

1)正常情况:整个检查过程(3-4小时)甲烷和氢呼气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小于10ppm)。

2)如果在2个小时之内出现甲烷和氢升高,表示在小肠出现过多的细菌。

3)如果在2个小时以后出现甲烷和氢升高,表示小肠缺少分解这种碳水化合物的酶。这时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腹泻。

3、服用人小肠不可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乳果糖等)后:

1)正常情况:整个检查过程的前2个小时,甲烷和氢呼气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小于10ppm)。在2个小时以后出现甲烷和氢升高。从开始服用碳水化合物的时间到升高超过正常值的时间为口盲时间。

2)如果在2个小时之内出现甲烷和氢升高,表示在小肠出现过多的细菌。

 

问题三:甲烷和氢呼气有什么临床意义?

1、可以明确了解不明原因的腹胀、慢性腹痛、腹泻是否与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有关,或者是否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根据甲烷和氢呼气升高的时间和浓度高低可以帮助区别是碳水化合物代谢酶的缺乏还是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2、对于长期服用抗生素的病人,可以明确了解是否存在产气菌减少或消失。这时表现为甲烷和氢气产生量明显减少或者缺失。

3、了解多种疾病是否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帮助医生从一个全新的思路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一种主要的肠道菌群紊乱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系统的疾病和肠道菌群紊乱有高度的相关性。例如肝脏疾病、抑郁、焦虑、自闭症、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某些皮肤病、肥胖、糖尿病等等(恕不详细介绍)。

4、可以发现某些疾病,以及癌症的高危人群。例如,甲烷和便秘与大肠癌存在相关性,通过甲烷呼气检查,再结合便秘、年龄、家族史等帮助早期发现大肠癌高危人群。胰腺癌早期常表现为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样症状,通过服用淀粉或米粉后检查甲烷和氢呼气可以帮助发现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高危人群。

5、帮助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常见于亚健康人群,可以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低度炎性状态等。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助于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恢复到健康状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69497.html

上一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身体的影响
下一篇:肠道菌群与免疫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