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只留“青春”不留“痘”

已有 2473 次阅读 2014-7-23 13:5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只留“青春”不留“痘”

 

郭刚制图

根据皮肤损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一套系统和规范的治疗方法。当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病情时应该及时就医。

■舒畅

油性痘痘肌常常给爱美的年轻人平添不少烦恼,有人说,青春期之后就不会再长痘了,事实上,成年人也会因工作、生活压力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同样长痘。那么怎样只留“青春”,不留“痘”呢?

青春痘学名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80%~90%的青少年患过痤疮。痤疮在青春期过后往往能自然减轻和痊愈,但也有少数人一直到40岁仍然有痤疮。痤疮是皮肤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病变,表现可以是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瘢痕形成。

痘痘肌 管住手

自己挤粉刺很容易挤到炎性的粉刺,从而遗留瘢痕。而且,自行操作对于机械和皮肤的消毒往往不到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如果炎症性痤疮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内,还有可能使感染播散到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危及生命。因此,自己挤粉刺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对于痘痘,能不碰尽量不要碰。

根据皮肤损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一套系统和规范的治疗方法。当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病情时应该及时就医。

护痘用维A酸类药物

现在治疗痤疮主要依靠外用和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基本令人满意,粉刺挤出这一操作在医疗机构实行得已经越来越少。

轻中度痤疮如果是以粉刺为主的损害或者皮肤较为粗厚的痤疮患者,则在整个面部(避开眼部)使用维A酸乳膏或者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维A酸类药物可以减少皮肤过度角化,去除堵塞于毛孔的角栓,使皮脂排出通畅,同时还有淡化色斑和抗皱的效果,对于各阶段各类型痤疮都有治疗作用,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药物。

阿达帕林(达芙文)属于第3代维A酸类,药物的特殊化学结构使之性质非常稳定,光敏性很低,并且能够聚集于毛囊部位,发挥维A酸类药物治疗痤疮的最佳疗效。达芙文这类凝胶基质的制剂,不额外增加皮肤油份,也适合油性皮肤使用;每日使用一次即可,十分方便。

对于丘疹、脓疱型的痤疮,则应在外用维A酸类药物的基础上,在丘疹和脓疱局部外用抗菌药物,如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班赛)等。中重度痤疮的治疗需要口服药物。常用的口服药物有红霉素、四环素、具有抗雄激素活性的口服避孕药以及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胶丸)等。

口服维A酸类药物副作用较多,常见的有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对精神也有轻微的影响,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也不应用。另外,由于口服维A酸类有致畸作用,故通常会避免应用于准备怀孕的女性患者。

此外,女性重度痤疮多涉及内分泌方面的情况。对于这些女性病人,达英-35(一种口服避孕药)的调经和抗雄激素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口服避孕药相当安全,又有很多有益的“副作用”,比如调经、预防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预防宫外孕等,因此对于合并内分泌异常,又没有口服避孕药禁忌症的女性痤疮患者是大有裨益的。

很多人即使痤疮消除后脸上仍然会留下或黑或红的“痘印”,这两种痘印在痤疮控制后都会慢慢消退,无须特别处理。维A酸类药物由于其对表皮分化具有调整作用,因而适量外用可以加速痘印的去除。而含有肝素类物质因其抗炎和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对痘印的去除也有一定帮助。

生活细节须注意

1.营养均衡。应减少精制淀粉、糖果、高碘食物、乳酪等食物的摄入。此外,缺乏某些维生素也可导致皮肤粗糙、毛囊角化异常,因此均衡的营养摄入对皮肤健康有益。

2.睡眠规律不熬夜。熬夜时,高水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部分来源于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正是痤疮的元凶之一,规律的睡眠对于预防痤疮的产生是必要的。

3.精神放松,缓解压力。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可导致肾上腺皮质的分泌亢进,导致内分泌失调,诱发痘痘产生。多做一些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适当减轻每天工作或学业上的压力。

4.适当运动。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抑制雄激素的过度分泌,对痤疮有一定预防作用。

5.正确洗脸。无泡洁面产品清洁力差,无法解除皮脂和角质的堆积;反之使用去污力和刺激性较强的清洁用品或洗脸次数过多反而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香皂等固体清洁剂易与硬水结合为钙皂,堵塞毛孔。因此,最好选用痤疮皮肤专用的性质柔和的液体泡沫型洁面产品。此外,毛发也是细菌附着的温床,勤剃须勤洗头有助于降低细菌的携带量。

6.管住双手。一双沾满灰尘和细菌的手总去摸脸时,必然将环境中的细菌带到脸上,造成皮肤感染,加重痘痘。

7.注意环境清洁。重度污染时出门最好带口罩。定期清洗和更换家居用品,可适当在阳光下晾晒,以除去上面的细菌和螨虫。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本报见习记者牟一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4-07-23 第8版 医药)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13974.html

上一篇:减重神话:给你一个鸡蛋大的胃
下一篇:抗菌药滥用有何危害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2 陈泽宇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