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博士生和博士生训练:我的经历之一
冯兆东
2015-07-04
冯兆东特注(2015-07-04):
我没有要推销我们的专著的意思,因为几乎所有的与本书相关的研究人员都得到了一本赠书的。我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来表达一下:我经历过的“好博士”和博士训练过程。我带过48名博士和硕士生,汪海斌算是很理想的一位了(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也算理想的啦)
摘自《黄土高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末次间冰期古气候重建质疑》一书的前言。S1:指在黄土高原形成于13万至7万前的一层土壤。
这本书的立意是: 批判地审视“基于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
略…。
出版这本书的动机是:纪念本书的第一作者——汪海斌博士。
本书的核心是汪海斌的博士论文——《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及其气候和年代学意义》。早在2008年,我和汪海斌博士就计划要将他的博士论文整理出版。可是万分痛惜的事发生在我们的计划实现之前:汪海斌博士于2011年11月8日因车祸殉职于去昆仑山北麓采样的路上!汪海斌的去世给我们所有了解他的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作为他的导师和朋友,我在这个阴影下痛苦地生活了两年有余。汪海斌博士去世的第二天,我和我的同事马玉贞教授在网上交流回忆汪海斌时,我们的归纳是:那么聪慧、那么勤奋、那么谦和、那么有前程的一个小伙子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他才35岁呀!汪海斌博士实际上是“中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问题”项目的具体执行人。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完全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也将他造就成为了一名同行信任的黄土地层与古土壤学者。“同行信任”是有据可查的:无论是从上海来的同行,还是从西宁来的同行,无论是从德国来的同行,还是从美国来的同行,他们都特意请汪海斌博士带他们去野外考察,帮他们描述黄土剖面。写到这里,汪海斌博士的许多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多次一起去黄土高原野外考察的情景,我们多次一起去蒙古高原野外考察的情景,我们在离贝加尔湖不远的Gun Nuur湖畔玩扑克牌的情景,我们一起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萃英山顶放声狂吼的情景……。
汪海斌博士有三个宝贵的品质是我这辈子忘怀不了的:诚实,勤奋,谦逊。第一,他的诚实。我和他频繁地打交道有十年之久,没有一件事让我对他有不信任的感觉。我和汪海斌之所以从师生关系演化为朋友关系是因为我们俩有共同的生活底线:从来不以不诚实的态度和别人打交道。第二,他的勤奋。他在做我的研究助手时,无论是实验分析,还是图件制作,他完成的速度总比我预期的速度要高出至少一倍。而且他总是让人放心,因为他的实验数据是经得起检验的,他做出来的图件是完美得无需再作任何修改的。第三,他的谦逊。许多人问过我:老冯,你的风格怎么可能带出这么谦逊的一个学生呢?他不卑不亢的谦逊很是讨人喜欢。他去世后有那么多的人来向他告别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本书的结论是:复杂的成壤过程往往使得S1高分辨率气候重建成为不可能。
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