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SCI终于要降温了 精选

已有 14136 次阅读 2020-2-24 11: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终于要降温了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针对SCI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看来SCI终于要降温了。

    上世纪80年代,SCI发轫于南京大学,90年代已经风靡全国了,之后愈演愈烈。由于SCI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名誉地位等等挂钩,使得科研人员趋之若鹜。SCI越多晋职也越快、SCI越多帽子也越多地位也越高。SCI、基金、奖金、职称、帽子、地位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处于核心地位的是SCI:得SCI得基金,得SCI得奖金,得SCI得职称,得SCI得帽子,得SCI得地位!SCI如此重要,必然演变成如何快得SCI,如何多得SCI。科研界立马就发现如何快得SCI的秘诀和套路了,那就是跟风!跟风简单极了:外国人发现了细胞凋亡(方法),咱就用细胞凋亡研究肺炎、肝炎,胃炎、肠炎,反正炎症多得很;他人研究了炎症,咱研究哮喘。他人研究了哮喘,咱研究糖尿病,反正疾病也是多得很。这样的排列组合简直无穷无尽。方法还是那个方法,只需换一换材料,就可以不断的制造SCI。这种情况下,SCI成了流水线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涌现。这种研究科研价值不大,可有可无,但能够快速制造SCI!

    与跟风相反,原创研究的难度可是太大了。袁隆平1960年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受此启发联想到杂交水稻实验,直到1971年才研究出结果。袁隆平是我国最顶尖的研究者,竟然做了了11年才成功。中间还多亏助手李必湖偶然发现野败,否则就有可能彻底失败了。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然,揭示自然规律和秘密。如此跟风研究完全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本来意义,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我国50年代出了汤非凡的沙眼衣原体,60年代出了陈中伟的断肢再植,70年代出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80年代早期出了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在那样物质条件非常匮乏情况下,还是出现了提升我国声誉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可是自从80年代后期施行SCI制度至今,这样的重大成果一个也没有了。大家都忙于快出多出SCI,谁去搞充满失败可能的探索研究?最终造成了科研界的劣币驱逐良币!

    科学研究不能功利化。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没有学科评估,没有人才帽子,没有资源把控,没有发一篇论文就大把大把奖励,没有发篇论文就官帽加身,大家心平气和的做科研。80年代后期,这种优良传统丢失了,一切都与SCI挂钩了,科学研究功利化了,结果反而不如以前了。

    SCI始于8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30多年了。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冲击之大前所未有。SCI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真该降温了!

     SCI的根源在基金,基金支持跟风,其后一切都得跟风。去年国家自然基金明确提出评审标准为“鼓励探索、突出原创”,但结果仍然是跟风成群。评审标准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基金评审制度不改变,SCI很难改变。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220116.html

上一篇:为什么新冠肺炎要使用抗生素?
下一篇:破除唯SCI,树立原创第一
收藏 IP: 111.33.25.*| 热度|

35 宋威 王安良 马军 郑永军 季丹 李东风 黄永义 庞峰 李剑超 陈波 高友鹤 陈智文 梁洪泽 王中任 黄玉源 惠小强 向左甫 叶建军 王卫 申传胜 郁志勇 田灿荣 毛善成 黄永义 王洪吉 彭真明 段法兵 孙彩军 王恪铭 孙志鸿 王勇 李晓涛 霍天满 汤建民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IP: 111.33.25.*   回复 | 赞 +1 [21]王庆浩   2020-4-24 10:23
SCI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追逐的目标;SCI被等同于某种价值,促使人们对盲目地追求。
IP: 131.212.250.*   回复 | 赞 +1 [20]王丽娟   2020-2-26 04:13
但愿能走向一个比较好的方向,能够真的出很多原创研究。希望不要成为“关系户”的便利之策。
IP: 175.190.27.*   回复 | 赞 +1 [19]农绍庄   2020-2-25 18:13
“发SCI一堆,进企业全懵”需要改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36597&do=blog&quickforward=1&id=1220360
IP: 175.190.27.*   回复 | 赞 1 +1 [18]农绍庄   2020-2-25 15:34
很多应用学科SCI的最后趋势,就应该是不要出现“SCI一大堆,到了企业全懵逼”的现象。
IP: 171.41.73.*   回复 | 赞 +1 [17]王中任   2020-2-25 10:45
还有牛胰岛素
回复  牛胰岛素不是的,这方面的讨论很多的,我也写过一个博文,内容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079093.html
2020-2-25 10:5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74.125.*   回复 | 赞 +1 [16]白禹   2020-2-25 08:51
我觉得跟风式研究,应该审查的是资金来源。而不是论文。如果项目不支持跟风式研究,哪家学校的论文奖励机制在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能抵消发文成本?有钱到自己能资助自己。那个也无所谓。如果从项目根上来讲。就是跟风研究,发不发SCI论文。又有什么关系呢?还不是浪费同样的钱。论文应该审查和项目的关联性。而项目才是最关键的源头。现在按照文件,更倾向于以刊论文。所谓三高质量论文,都是讲期刊或者会议如何好。而好的期刊的标准如何定?值得深思。
回复  赞同!说到点子上了,项目支持跟风,其后一切都跟风了!
2020-2-25 08:5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88.30.*   回复 | 赞 2 +1 [15]左宋林   2020-2-24 22:35
希望降温SCI论文的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项目、成果、人才等。否则,即使让SCI降温,按照现在的项目资助机制以及人才评价体系,要出现类似袁隆平、屠呦呦的科学大家,可能仍是比较渺茫的。
IP: 223.104.97.*   回复 | 赞 4 +1 [14]姚新生   2020-2-24 21:59
转摘 …在科技领域,美国无疑是世界领头兵,基础研究包揽大部分诺奖,应用研究把控着绝大部分的卡脖子技术。那么,美国人是如何做到破四维,实现并保持科技引领呢?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
1 首先,美国教育部不搞学科评估。什么双一流,双万,博士点,通通没有,却拥有大部分的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学校怎么样,一个专业怎么样,学生家长很清楚,用人单位很清楚,求职的科研人员很清楚,大学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人不需要隔三差五兴师动众轰轰烈烈搞评估。

2其次,美国科技部不搞国家奖励。美国当然没有科技部,but you get my point,人家每年没有科技进步奖,没有国家发明奖,没有省部各种奖,却文可以搞诺贝尔,武可以卡脖子,为什么? 基础研究靠自己论文说话,应用研究靠技术和市场说话,都是真枪实弹真金白银检验出来的,不是填表答辩跑关系评出来的。

3再者,美国基金委不搞人才帽子。有人也许会说,NSF也有Career Award啊,不相当于杰青么?此言差矣,Career连优青的一半都比不上,也就是一个给tenure track年轻教授的启动grant,顶多是一个加强版的青基。有Career不一定能tenure,没Career一样能Tenure,这就是差别。结果呢?美国每年从世界各地吸引着大量人才。

4最后,美国大佬们不把控资源分配。这里没有什么杰青优青俱乐部,院士拿不到钱也一样只能教书,诺奖实验室也一样关门,话语权在水准声望和track record,不在帽子。
所以说,美国如何破四唯?美国政府不去管发论文。
唯论文就破了???
回复  没有帽子,能引进优秀人才吗,要知道中国人均收入比国外低很多,还有,怎么避免论资排辈的打压?
2020-2-24 22: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双一流,学科建设,也是一种政府推动的竞争推动,也是利大于弊。肯定也有问题,但什么事情只有好的一面,没有坏的一面呢。你以为美国高校没有问题?
2020-2-24 22:40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拿过“Carrer Award"的人才知道它含义。
2020-2-24 22:45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奖励也非都是问题。难道就没有促进技术应用的好处吗?
中美两国发展水平不一样,能采用一样的政策吗?
美国建国后一直就是科技强国吗?
人家经济发展到人均GDP是中国5倍了,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就够保持领先了。
追赶型国家当然不可能跟领先型国家采用一样政策。
2020-2-24 22:46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讨厌这种动不动就拿美国那一套,生搬硬套地与中国对比。弱智。
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那帮弱智拿美国医疗制度到中国来,就是个灾难!
2020-2-24 22:475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学术讨论,不可内讧。
学术非功利化不是美国独有的,我国80年代以前就是这么做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只要对我国有利,我们就可以借鉴。既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闭关锁国一味拒绝。
2020-2-25 09:53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以为您说的有道理,叶先生有点扣帽子。不过您也只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不太好说出口。
2020-2-25 12:037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医疗与教育问题太多,破局难。
非白即黑解决不了问题。
2020-2-25 12:458 楼(回复 7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降温和不唯 是关键
             不能非白即黑
2020-2-25 12:489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6680&do=blog&id=1216946
2020-2-25 13:0010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IP: 171.41.72.*   回复 | 赞 1 +1 [13]王中任   2020-2-24 20:06
降温这个词用的好,其实也不是一棍子打死
IP: 27.213.69.*   回复 | 赞 +1 [12]焦飞   2020-2-24 19:44
顶层应该完善设计,兼顾合理性和操作性,否则有甩锅之嫌,把难题踢给下面,这样只会越改越乱,越乱越改,恶性循环!!!
IP: 103.98.241.*   回复 | 赞 2 +1 [11]叶建军   2020-2-24 18:16
说得好,弊大于利,非常明显。跟随,跟风,凑热闹的研究,发SCI很简单。要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困难得多。比如航空发动机,芯片制造,高精加工技术。尽管有些技术研发发不了SCI,但对我国非常重要,应该有更多的人去研究。
IP: 113.140.86.*   回复 | 赞 +1 [10]惠小强   2020-2-24 17:15
SCI解决了多少痛点问题,有人研究的话,就太好了!
IP: 111.19.46.*   回复 | 赞 +1 [9]邹文利   2020-2-24 16:52
确实有很多跟风研究被吹成原创
IP: 27.156.57.*   回复 | 赞 3 +1 [8]陈德旺   2020-2-24 16:50
再不降温,我国SCI论文就要远远超过美国了,这可不好解释了...
IP: 221.12.54.*   回复 | 赞 2 +1 [7]梁洪泽   2020-2-24 16:01
跟风式研究从其生命周期算总账,对人类知识是负贡献,是对有限自然资源的消耗破坏。花钱买药品,花钱买仪器,花钱测试,花钱发文章,证明别人证明过的东西。再进入下一个轮回。这样的研究除了消耗自然资源以外,对人类知识体系增量没有帮助,不如把钱直接冲下水道,反而对自然的破坏最小。
回复  谢谢评论
2020-2-24 16: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50.160.*   回复 | 赞 2 +1 [6]张勇斌   2020-2-24 15:10
实际情况是,对两部门通告最为欢呼雀跃的往往是那些发不出“SCI”没有良好发表记录的人。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何尝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国内科研人员看到两通告心情是复杂的。
回复  两个极端都不好
2020-2-24 15:4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感同身受!
2020-2-24 17:57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对英语几乎一窍不通,之前从未走出过日本。

他们会有什么良好SCI发表记录呢?
2020-2-25 11:41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104.147.*   回复 | 赞 3 +1 [5]王世山   2020-2-24 15:09
感谢高院士的贡献:你治不了那病,却能治这病。
回复  谢谢评论
2020-2-24 15: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88.16.*   回复 | 赞 2 +1 [4]庞峰   2020-2-24 14:31
支持考核多元化,但量化起来很难! 学校每年都有考核指标,不发sci,不拿项目就是死路一条!个人感觉这个文件初衷是好的,但是可行性几乎为0.
回复  去年提出破四唯,好像作用不大。这次是否有效,拭目以待。
2020-2-24 14:3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拿项目需要什么SCI,那个做这个规定的就是形而上学者,以后再这样搞需查办。考核可以对于发表的中文论文、研究报告等都给予同等的对待。评职称的,看其研究的内容。
2020-2-24 16:17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5.60.44.*   回复 | 赞 1 +1 [3]孙长利   2020-2-24 13:05
上位的SCI受益的既得利益守旧者,会甘愿“卓越科研至上”时代的来临?
回复  既得利益 确实很难让步的,去年提出破四唯,好像作用不大
2020-2-24 13:1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说到了点上,改革会动一大批人的利益,阻力巨大!
2020-2-24 20:30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75.190.27.*   回复 | 赞 +1 [2]农绍庄   2020-2-24 12:57
在靠着“SCI”上位的人群把持的科学界,要让SCI的降温很难!
回复  去年提出破四唯,好像作用不大,这次不知道能否降温
2020-2-24 13: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目前上位的人很多都是靠的是SCI上位的,降温是降自己的“温”,心理上就不愿意。
2020-2-24 18:27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5.215.41.*   回复 | 赞 3 +1 [1]徐耀   2020-2-24 12:31
一个无害的指标被一群有害的人夸张到了如此地步,损伤满足自强自立的精神,浪费巨额资金,为什么要让它持续30年之久?这里面究竟怎么了?应该反思啊。都到了量子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了,政策反馈还跟中世纪差不多。
回复  多谢评论!
2020-2-24 13:1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