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生娃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 精选

已有 15898 次阅读 2018-9-5 15:06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关于读博期间生娃这个事情,我本不想掺和,一如我以往的风格。更主要的是如同YC说的,这是很隐私的一件事情,我自己是没法放开讨论。但看到目前的很多讨论完全不在正道上,有点忍无可忍地出手了。我不希望我的学生说,你看老师都是读完才生,我也该读完才生;或者你看她都是读博期间生了,我也可以生。这个事情的复杂度你如果轻视,那就一定会受到日子的惩罚。如果有一天我能带博士,她要在博士期间生娃,我不会跟她说生或者不生,而是跟她分析她自己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利弊,最后由她自己做出最终选择。在我看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中行为中的分析决策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该做的第一步。太简单粗暴的,我认为都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教育首先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人,有真实情感的人,其次才是各种利益和奉献。

生娃其实挺简单的,养娃才是浩大工程,而读博期间生不生这个选择很多人就是错误地将重点放在了生而不是养上面。我们国家的很多政策也是放在了生而不是养上面,包括近期的二胎催生。生和不生,应该是你自己综合各项因素分析之后的一个重大决定,当然任何人都可以意外,那你就得接受意外的压力和泪水。

有人说不该,有人说应该允许生,有人说你看我都生了,还养大进了名校,基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瞎建议。我想说,生娃的不要被这帮吃瓜群众误导了,他们没吃过带娃的苦的(苦在这里表示带娃的时间和精力跟写论文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的冲突)。作为这两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亲自带娃的老母亲,我有话要说。

首先,读博期间该不该被允许生娃,我觉得都二十一世纪了,这点基本人权还是该保证的。如果有人说应该制度约定禁止生,那简直就是回到奴隶社会的脑残。这样的人哪怕学术造诣再高,我也无法认同。国外的很多大学和导师据我所知是压根不会在入学时候涉及读博期间不能生娃这样一个话题的。国外挺多女博士生生娃的,特别是文科的,本来硕士毕业直接读博的就很少,工作了几年再回来读,一读读十年,不生,真的黄花菜都凉了。

很多人因为年龄赶着在读博期间生娃,却没想到如果自己在经历了博士的魔鬼训练之后再生娃,心智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娃的成长有好处。比如我几乎没在我娃面前发过脾气,得益于曾经博士难为气,除却论文不是事,我娃的情绪处理能力就甩同龄人几条街。当然你跟娃一把鼻涕一把泪同进退也是一种养法,也很有可能娃也能甩同龄人几条街。

我更想讨论的是从女博士生个体出发,要不要生。这不是你导师说你不能生,你爹妈说你再不生就生不出来了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这么重要的一个事情,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综合各种情况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一个决定。决定了之后就该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而不是把锅甩给导师或者父母。

我本人是非常坚定绝对不在读博期间生娃,因为我不想我娃经历我曾经的黑暗。小时候我父母忙,把我托在外婆家,很难见一次面,那一段日子对我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特别是后来我自己大量阅读了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之后,我能从自己的行为看到很多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留下的阴影。因此我非常坚决,如果我生孩子,我一定要保证能给他足够的陪伴,没有这个条件我就不生。后来看到有读博的朋友为了不被孩子缠住,三过家门而不入,我更是坚定了先读博后生娃的选择。当然我也承担着后果,比如现在每天我同学都讨论娃上中学了,我还在为幼儿园入园焦虑着,这些无形的东西如果不是想的很清楚,分分钟被气死的节奏。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很多没有这么刻骨铭心的痛的完全可以生了扔给老人或者保姆。当然,那你就得承受老人或保姆主力带孩子的后果,可能很好,也可能很差。

生娃跟读博之所以正面冲突这么明显,是因为这两个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特别是文科博士,你就算脑子再快,再聪慧,没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的时间积累,很难出来满意的成果。导师们不让你生,还不是就因为你的娃分去了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如果你能保证生娃不耽误工作,他才懒得管你。因此要解决这个冲突,就是要从你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利弊权衡。我个人觉得中国目前的大环境是不适合读博期间生娃的,下面几点导致时间和精力无法在两者之间平衡。

1)养娃的社会支持。西方有很成熟的nursery体系,6周大就可以扔托儿所 了,早九晚五,早七晚六,只要你愿意一天烧几十刀,选择很多。这就保证了妈妈白天的时间和精力。有人说可是娃晚上还得带啊,其实说句实在话吧,到了晚上,你可以带娃调节一下。反观我们的社会支持,今天这个托儿所虐童,明天那个阿姨打孩子。你敢送吗?我反正不敢。哪怕敢送,今天托儿所这个要求,阿姨这个做不对,那个不会教孩子,各种操心。有人说,老人啊。没错,我见过事业生娃两不误的中国妈妈就是老人给力,如果你家老人得力,能让你随时脱身,我觉得读博生娃也不是个难事。可问题是我们大部分老人的教育理念我们都看不上,每天跟老人的怄气就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了。然后人家还有各种play group,抑郁了可以找各种社区支持。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这句话是恒久真理。我们呢?一个妈妈像一支队伍。这种情况下能兼顾读博和养娃,并且两不误的,我献上膝盖。

2)养娃的时间管理。养娃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很多人全职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读博同样,很多人全职读博也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悲催得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上一代和下一代)都对时间管理和multitasking没什么概念,我自己觉得我就是从一个慢社会一下子被扔进了快社会的时代洪流,没有任何过度,每天都觉得自己要被快节奏淹没。有人说,这是你的适应能力差,淘汰。额,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在没有时间管理训练的前提下,还要同时完成两个高难度互斥的工作,我觉得有点残忍了。我读博那会,看见我那些坡县同学拿出一个非常精细的时间表,每天做什么安排得一清二楚,我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很落后。人文性的教育不是你强行要求群体迎头赶上就可以,而是需要从这个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出发,提供前行的帮助。现在的各种时间管理课程无处不在,坦白说要将课程变成一种深到骨子里的习惯执行,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博士生的孕妈急需恶补的第一课不是什么为国为科研奋斗的鸡血课,而是时间管理课,这一课补得不够好后面就一定会是diaster。

3)养娃的个人修炼。养娃简直就跟参加了一场无处不在的竞赛,妈妈们比,奶奶们比,老师比,各种比,今天你娃比我高,明天你娃比我多背了一句唐诗,每一个对话都可以发展成为一场硝烟四起的竞赛,进而成为焦虑,而这种焦虑对读博就是致命的干扰。这种战争得以无处不在的原因跟生不生娃一样,我们太缺乏基本分析问题的能力,无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白自己的选择和后果。很多事情只见表象,无法深入分析底层原因再做出判断。很多觉得读博间生娃痛苦的都是纠结于别人的评价,既希望娃人见人爱,也希望论文人见人爱。但这个世界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确实是恒定的,精力锻炼一下还可以提高一点。大部分的痛苦都来源于老师说不能生而家人说要生,偏偏没有自己特别坚定的想法的这类纠结。我娃几个月的时候曾经很痛苦,没有时间好好写论文,我的mentor一直在提醒我,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想清楚,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你就不会那么痛苦。的确如此。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析问题能力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两件事情相关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比如我没好好读博,生了孩子,那孩子就应该乖巧,不然我这个付出就不划算。非也,你因为生孩子没好好读博,那是你个人的选择,跟孩子无关,不要让孩子来对这个事情负责。有一次我熬夜工作,我一位老师说,我是为娃打工的典范,我说非也,这是我的决定,跟他无关,我不是为他打工,我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将我的工作时间调整而已。这个锅不要让孩子背。

其实我还想说说我们国内对读博这个事情的理解有点不正常,觉得应该粗茶淡饭、抛夫弃子、坚守学术才是值得称赞,这个是造成很多人读博压力很大的原因之一。不过没工夫了,我已经写了一个小时了。读博跟生娃之间的矛盾这个话题做几个博士论文都不为过。当然还有我们的不允许失败退出的文化,读博读不下去了不能退,养娃要养得有出息,不许平庸,两头都没有退路,这压力齐齐上来,悲剧就来了。

我特别希望父母们能尽可能陪伴孩子,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陪伴和教育而处产生心理问题的太多了。当然也有些孩子不需要陪伴就跟野草一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在水木娃版,我们叫自鸡,就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的娃娃。不想陪伴的也有文献支持的,貌似就有来自哈佛的文献表示基因远大于养育,养育很多都是白忙活。但你要问自己,你能承受后果的度在哪里?

在我看来,养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其社会贡献不亚于写论文。





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9982-1132966.html

上一篇:陆绮,熊老大威武!
下一篇:台风天能不能开空调?
收藏 IP: 157.122.68.*| 热度|

48 孟佳 吕喆 姜文来 曾泳春 王春艳 姬扬 郭战胜 蒋敏强 韩玉芬 刘洋 李汝资 张启峰 余国志 余洪波 李颖业 武夷山 熊建华 苏有亮 刘立 张士宏 刘全慧 陆绮 李欢 张成岗 蔡宁 胡晓攀 史晓雷 王伟 王少亨 贺玖成 贾伟 梁红斌 刘艳红 李志俊 胡爱国 黄永义 张忆文 郭景涛 李学宽 董俊刚 张小波 段法兵 张丽娜 liyou1983 ljxm puhj zjzhaokeq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