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益唐的成功彻底“颠覆”我国科技评价体制
喻海良,2014-09-18
最近两年,在华人科学界里面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张益唐老师,一个曾默默无闻奋斗、一度彻底离开学术界、后来在讲师岗位上奋斗了十多年的“成功人物”。
张益唐现在无疑是成功的,加上最近新获得的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他还获得了以下奖励:奥斯特洛斯基奖(Ostrowski Prize)、弗兰克˙奈尔森˙科尔(Frank Nelson Cole)数论奖、Rolf Schock奖中的数学奖、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等等。
然而,查看张益唐自1999年在新罕布什尔大学任职以来的学术成绩,可谓凋零。至今,只有唯一的一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刊登在数学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2014年第179卷,1121-1174。这篇文章发表至今,被引用4次。
在我国学术评价体制中,目前大家最爱看的评价数据如下:
· 张益唐论文总数量:1篇。
· 张益唐Nature、Science、Cell论文数量:0篇。
· 张益唐论文影响因子:3.027。
· 张益唐论文SCOPUS他引次数:4次。
· 张益唐过去15年H因子:1。
· 张益唐创造的经济效益:?
· 张益唐的学术贡献:在张益唐的论文中,他给出的结果是,存在无数对相邻素数,它们的差相差不过7000万。张益唐的论文在5月14号面世,两个星期后的5月28号,这个常数下降到了6000万。仅仅过了两天的5月31号,下降到了4200万。又过了三天的6月2号,则是1300万。次日,500万。6月5号,40万,连原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人们不断的改进张益唐的证明,进一步拉近了与最终解决孪生素数猜想的距离。在2014年2月,张益唐的七千万已经被缩小到246。
从上面的多种“指标”,如果张益唐老师在中国的大学工作,估摸着还在继续担任他的讲师工作。下面是某省教授职称评审的破格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第八、九条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一)条和第(二)(三)(四)条中的两条:
(一)在核心刊物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文科8篇以上,理工等学科6篇以上,其中至少有3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或撰写正式出版的高水平、有创见的个人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1部(或合著2部,本人为第一作者,撰写部分总计在20万字以上,或主编通用教材1部,本人撰写20万字以上),同时在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文科5篇以上,理工等学科4篇以上,其中至少有3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二)……
在我国大学职称、奖励等评价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被“量”这一个要求掩盖,一句话总结:论文影响因子越高越代表自己牛、论文被引次数越高越代表自己影响力大,而不考虑他在这些“成果”中的贡献价值。然而,张益唐只有一篇学术论文,论文的影响因子只有3,论文的引用次数只有4,他的H因子只有1,但是,他获得了多个世界大奖,他的这一篇论文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综上所述,张益唐的成功确实彻底颠覆了我国的科研评价体制。此时反思中南大学给予刘教授一职还是值得褒扬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