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足够优秀,晚一年博士毕业有何不可?
喻海良,2014-04-24
前些天写了一篇《为什么国外导师让博士“差”生早毕业?》,引起广泛的讨论。在文中,我的想法就是学校让博士“差生”8年或者更长时间毕业不合理。因为,他们围绕一个博士论文方向工作8年,也不能够发表4篇左右的学术论文,或者申请几个国家发明专利,他们在学术领域发展基本上是没有前途的。另外,有些学校管理非常死,年限到了,三篇论文不让毕业,多加一篇则顺利通过。试问,为了一篇小论文,难道一个不会在学术领域发展的人有意义吗?相反,如果让他们早一点毕业,去企业一线,或许还能创造出另一番景象。
然而,很多人误解了我的用意。不少朋友认为,某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2-3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确实,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的。在我的认识的博士之中,有两位是通过两年学习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第一位,他在读博士之前就已经为大学教授了。他自己也带一大群研究生。然而,前些年教育部对各大学进行学位统计,他为了不拖学校“后腿”,不得不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一方面自己学生多,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已经很强,一方面他年龄也很大了,他只想早些得到“博士学位”,自然达到博士毕业要求后两年就毕业的。
第二位,他比我还小好几岁。但是,博士毕业比我还早。应该说是比我晚入学,比我早毕业。他在博士期间,一直在帮助宝钢做课题,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不只是论文写了,宝钢也非常满意他的表现。听说,他人际关系还处得非常不错,宝钢答应他博士毕业后给他工作岗位。当然,不在我们领域的人可能不知道宝钢,但是这个企业是国内领头企业,或者世界领头企业之一。也因此,他肯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他的导师也很同意,仅仅读了两年就完成博士论文毕业工作了。
也因此,我个人认为两类优秀博士可以早点毕业:(1)大龄博士生。岁月不饶人呀,如果已经50岁了,博士毕业也只能工作十来年了。当然,是博士越早毕业越好。(2)打算去企业工作的博士生。工业界有工业界的要求,他们看得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写作、学术能力。同时,早些博士毕业去现场接触生产一线,将来发展机遇会好很多。我一位师兄,博士毕业5年,在宝钢拿到首席。他就是在一线干起来的,虽然没有见过他本人,但我至今佩服至极。
然而,对于那些想留在学术圈里面工作的“优秀”博士生,我个人也是不建议那么早博士毕业的,或者,如果导师条件不错,给予的工作环境不错,延期一年、两年博士毕业是有好处的。
1)可以把博士论文做的更加完美。虽然个人觉得申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轮到自己了就好好接着,没有得到也是无欲无求。但是,博士论文写好了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几十年后,自己看见它依然觉得是一个宝贝,爱不释手。我见过一位老教授的博士论文,足足几百页。见到学生论文写得不好,就指着自己的博士论文,让他们好好学习。
如果自己一直学术界工作,如果有一天自己博士研究生看见你的博士论文,他都能够跳出来一大堆问题,你会不会为早点毕业而感到脸上无光。相反,如果有一天他们把你的博士论文当做模板,那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2)博士导师的环境可能更适合产出更多成果。通常情况下,博士生导师给学生安排一个研究方向,而且该博士生做的还是很不错的,那么他导师提供的条件肯定是不错的。或者在实验经费上不遗余力,或者他自己的实验、理论分析条件非常强,或者他导师自己的学术水平非常高。也因此,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下,适合博士生产出更多优秀的成果。然而,一旦换了环境,就可能会出现一个小的真空期。
我自己已经在三个地方工作过,应该说,我的学术产出是比较均衡的,每年第一作者发表几篇SCI论文和参加几个国际会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跳槽接触新环境的那些年都存在一个波谷,远低于我的正常水平。当然,我也见过跳槽后成果马上变得更多人,只是他们把前期的成果发表而已,而不是在新的环境里做出来的。
3)延期博士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岗位。说实话,这一条在国内是不满足的。国内发展太快了,基本上岗位要求一年高过一年。评教授的难度也是一年高过一年。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当国内发展程度和国外差不多的时候,机会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大家看的是引进之前的所有成绩,自然博士后期产出的质量、数量比博士生第一年、第二年高一个或者几个档次。拿着这样的成绩和他人竞争的话,自然更胜一筹。
有朋友说,博士早些毕业后可以到国外找个世界级导师做个博士后,这样或许发展更快。这个必须看人的,确实,在国内博士毕业能够出国的只是少数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还是不错的。谁不想跟着诺贝尔奖得主共事几年,这样或许自己日后也获得诺奖。
但是,绝大部分人,我还是建议他们,如果足够优秀,晚一年博士毕业有何不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