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大家来看看,你是否能在世界1%大学评上教授 精选

已有 26040 次阅读 2014-3-26 09: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家来看看,你是否能在世界1%大学评上教授

喻海良,2014/3/26

现在国内在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力争把一批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优秀大学。然而,什么是国际优秀大学水平,个人认为应该是大学里面拥有一批国际水准(top1%大学)的大学教授。

国际水准的教授,这个似乎是非常难定义的。最近几天,卧龙岗大学在谈论人事改革情况,在将来教师晋升时都要依照国际1%大学的教授水准进行评价,当然,这个评价是按照该申请人的具体研究领域进行参考的。在国外大学,和国内相差很大。国内的大学教师职称评价要求有科研论文、科研基金、科研获奖、教学获奖、教学课程。而且,要求每一项都达到一定的量。比如某些学校规定科研论文必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几篇,有的还要求一区、二区论文;另外必须以负责人承担多少科研基金,科研经费总额必须超过多少数量;至于获奖,还必须是省部奖前几名,或者国家奖;当然,教学也是必须的,几年内,必须承担过几门以上的本科生课程。在这些条条框框下,看似合理的评价体系,其实选拔出来的教授水平在澳大利亚连一个助理讲师位置都拿不到(当然,他们这里也有很多学术水平一般的老师,但是这些人的教学水平非常高)。

另外,国内很多大学在引进人才,但凡看见申请人论文一大把,他引非常多,就当人才予以引进。然而,对于那些论文数量有限,他引有限,看似“不是优秀人才”的人拒之门外。对于人事处的人员而言,他们看数字还是很懂得。然而,很多情况下,他们都忽略了学科的不一样。有些学科容易发表学术论文,而且论文的他引都非常高,因为,国际上对他们发表高水平论文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有一些学科由于有应用背景,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会少一些,而且他引次数也会少很多,但是,不能排除这些人在该领域内的地位。利用今天一个网友写给我的告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科学网上有不少人对我的学术水准还是持怀疑态度的。确实,很多人认为:如果真的特别优秀,或者是领域内的小牛人,也不会选择去二本大学当一个教授。我在当年选择把人事关系落回沈阳时,我的合作导师很不理解。他也认为,即使不留在清华工作,也应该在北京找一所好一点的大学。我相信,如果我再努力一点,这并非难事。然而,在二本大学工作,就一定是二本大学的水准吗?至少,当年沈阳大学的老校长也是工程院院士,他可是好些985大学的兼职教授。另外,沈阳大学建设有省部联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个在985大学里面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也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哪里工作不重要,特别是如果你知道自己和国际1%大学教授水平相当时,你应该很高兴,特别是那些在二本大学工作的老师,你属于学校的精英了。如果你自己身在国内一流大学,而且也已经是教授了,发现自己的水平和国际1%大学教授平均水平差一点点的话,那就要努力了,因为你已经拖学校的后腿了。而且,在这里特别告诉那些大学人事处,引进人才一定要参照国际标准,否则,十年后,你们的学校依然落后,或者更加落后。

在国际1%优秀大学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教授的平均H因子在31-32之间,而工程学科的教授的平均H因子在10-19之间,至于数学学科就可能要更低一些了,他们的平均H因子在12左右。当然,这些教授发表的论文数量好像都差不多。下一段文字直接从论文中拷贝:“Figure 1 illustrates that biology, physics and chemistry researchers achieved the highest median h-index values (31 or 32); all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mathematics professors (12).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lso possesses a unique set of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al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falling within a median h-index range of 10–19. Each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s unique from one another, with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ers achieving the highest h-index median value, followed consecutively by electrical, mechanic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ers.

好吧,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自己在国际1%大学中是否也能够评上教授,另外希望这些对我国大学人事处决策人员有一定的参考。

世界1%大学各学科H因子与大学教授比率对照图

参考文献:

Lillquist E., Green S. (2010) The discipline dependence of citation statistics, Scientometrics, 84: 7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79274.html

上一篇:硕士第一年做了什么,让我获得留校机会
下一篇:三大主因让“调剂生”最终远离科研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49 许培扬 胡九龙 谢其峰 孙瑜隆 李冬 曹建军 廖晓琳 郭向云 彭渤 李东风 孙学军 李宇斌 李天成 王涛 程奇峰 强涛 罗德海 师应龙 翟远征 石磊 夏铁成 陈一良 吴锦宇 马兆武 张慧铭 薛宇 陈德旺 吉宗祥 杨占海 李雷雷 陈筝 杨顺楷 魏金本 韩枫 张骅 尧中华 刘晓锋 孙东科 王府民 韦玉程 张启峰 XuexingLu biofans ybtr3929 yunmu wujixuezhe htysth mbb xuexiyanj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