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十年后谁在陪我玩这科研 精选

已有 17081 次阅读 2014-1-3 10: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十年后谁在陪我玩这科研

喻海良,2014-01-03

昨天给德国某知名大学的某知名教授写信问好。该教授是我们专业的一个顶级大牛,是前Acta Materialia的副主编,也是德国科学院院士。在信中,刚刚得知他已经退休了,已经不再做科研工作了。

去年,我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遇到日本某大学的一个教授。她劝我适当地改变一下研究方向,因为,日本原本非常强大的塑性加工领域,也已经人才凋零。绝大部分该领域的教授都转行做别的研究了。也因此,在日本国内,也已经找不出几个能够牵头的塑性加工领域业内公认的领头教授了。

2012年,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之一,退休了。2013年回东北大学,我们实验室的一位教授退休了。而现在我知道的一批知名的教授,基本上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些已经60岁了。这些人,包括我的博士生导师,十年后,他们也基本上都会退休,其中有一部分人或许将会离开这个领域。

然而,再看看领域内的年轻的教师,本领域内似乎就找不出一个能够牵头的学者。每一次国际会议,能够见到的教授每年都是那几个熟人。而新引进的人,虽然专业一样,但是集中在某几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今天有心去看了一下我们领域的世界级大学: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教授的相关介绍。虽然,这个学院依然有10多位教师,但是,就研究方向而言,清一色的“高科技”,居然找不出一个和传统学科相关的方向。难怪前年知道剑桥大学的某教授跳槽到浦项科技大学,因为,他在剑桥,这个领域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再回看看国内的几所高校,在这个学科上也是有不少的后生,但是,就我的眼光,10年后,将来能够领导这个学科发展方向的人,应该尚未浮出水面。

1990年左右,全国各个高校每一个研究方向的教授没有几个,也因此,如果在这个年代,30-40岁左右就评上了教授的人,自然而言,到今天,就成为耳熟能详的教授。也就是现在这一批年龄将近50-60岁的教授。10年后,他们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2000年左右,全国绝大部分扩招,教授的数量也是扶摇直上。然而,这个年段评上教授的人,靠本事和靠资历的人都有,也因此,大家都是教授,有所谓鱼龙混杂。当然,在这个年代,30-40岁就评上教授的人,也很郁闷,因为这么多人一起拼资源,虽然看到名片上都是教授,但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教授还是很少的。也因此,10年后,他们能够肩负其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很困难的。

到了2010年,这个年代,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授数量饱和,也因此,国内高校的教授的应聘条件越来越高。原本那些凭着3SCI就评上教授的人硬是把要求提高的3篇一区或者二区SCI,原本几个省市项目就可以的,也提高到要求国家级项目。也因此,这一批人中,能够在30-40岁就评上教授的人,自然有一定的硬本事。但是,让他们在10年后,挑起重担,也是困难的。

现在,教授是多了,自然页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以前,大家见到教授,就会知道这个人水平不错,而且,自己领域内的教授,基本上都会认识。然而,今天,你是教授,我也是教授,但是,教授就代表水平高吗?

有时候很困惑,十年后,谁在陪我玩科研呢?到时候,会说“知音难求”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55415.html

上一篇:发文章,找自己专业学术期刊的“大牛”才好
下一篇:一个非985、211高校本科生,如何通过读研留在985大学工作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33 王荣林 罗德海 陈楷翰 赵序茅 王林平 林茂华 杨远帆 强涛 许培扬 曹凯 张士宏 张鹏 张忆文 李斌 王启云 杨顺楷 唐凌峰 夏少波 马兆武 陆雅莉 张光银 魏金本 翟远征 zhouguanghui biofans xldxm2009 lbjman a565407102 wangqinling rosejump silenceloof dulizhi95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