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后谁在陪我玩这科研
喻海良,2014-01-03
昨天给德国某知名大学的某知名教授写信问好。该教授是我们专业的一个顶级大牛,是前Acta Materialia的副主编,也是德国科学院院士。在信中,刚刚得知他已经退休了,已经不再做科研工作了。
去年,我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遇到日本某大学的一个教授。她劝我适当地改变一下研究方向,因为,日本原本非常强大的塑性加工领域,也已经人才凋零。绝大部分该领域的教授都转行做别的研究了。也因此,在日本国内,也已经找不出几个能够牵头的塑性加工领域业内公认的领头教授了。
2012年,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之一,退休了。2013年回东北大学,我们实验室的一位教授退休了。而现在我知道的一批知名的教授,基本上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些已经60岁了。这些人,包括我的博士生导师,十年后,他们也基本上都会退休,其中有一部分人或许将会离开这个领域。
然而,再看看领域内的年轻的教师,本领域内似乎就找不出一个能够牵头的学者。每一次国际会议,能够见到的教授每年都是那几个熟人。而新引进的人,虽然专业一样,但是集中在某几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今天有心去看了一下我们领域的世界级大学: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教授的相关介绍。虽然,这个学院依然有10多位教师,但是,就研究方向而言,清一色的“高科技”,居然找不出一个和传统学科相关的方向。难怪前年知道剑桥大学的某教授跳槽到浦项科技大学,因为,他在剑桥,这个领域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再回看看国内的几所高校,在这个学科上也是有不少的后生,但是,就我的眼光,10年后,将来能够领导这个学科发展方向的人,应该尚未浮出水面。
1990年左右,全国各个高校每一个研究方向的教授没有几个,也因此,如果在这个年代,30-40岁左右就评上了教授的人,自然而言,到今天,就成为耳熟能详的教授。也就是现在这一批年龄将近50-60岁的教授。10年后,他们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2000年左右,全国绝大部分扩招,教授的数量也是扶摇直上。然而,这个年段评上教授的人,靠本事和靠资历的人都有,也因此,大家都是教授,有所谓鱼龙混杂。当然,在这个年代,30-40岁就评上教授的人,也很郁闷,因为这么多人一起拼资源,虽然看到名片上都是教授,但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教授还是很少的。也因此,10年后,他们能够肩负其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很困难的。
到了2010年,这个年代,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授数量饱和,也因此,国内高校的教授的应聘条件越来越高。原本那些凭着3篇SCI就评上教授的人硬是把要求提高的3篇一区或者二区SCI,原本几个省市项目就可以的,也提高到要求国家级项目。也因此,这一批人中,能够在30-40岁就评上教授的人,自然有一定的硬本事。但是,让他们在10年后,挑起重担,也是困难的。
现在,教授是多了,自然页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以前,大家见到教授,就会知道这个人水平不错,而且,自己领域内的教授,基本上都会认识。然而,今天,你是教授,我也是教授,但是,教授就代表水平高吗?
有时候很困惑,十年后,谁在陪我玩科研呢?到时候,会说“知音难求”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