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老外真的不在乎影响因子吗? 精选

已有 24143 次阅读 2013-6-4 15: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老外真的不在乎影响因子吗?

喻海良,2013-05-22

今天孙学军老师给了一个今年影响因子预测的博文,《2013SCI杂志影响因子看点》,其中有一部分人提出反对。认为,作为学者,不宜只关注期刊影响因子。另外,再过一些天,期刊影响因子就要公布了,今天也跟着谈谈我对影响因子的看法。

1)综合期刊影响因子的确与论文的质量有一定关系。半个月前,给NatureCommunications投了一篇稿件。这次我是鼓足勇气给这些刊物投稿。然而,很遗憾,连编辑那一关都没有过就被拒稿了。原因是因为论文的精彩程度还未能达到吸引每一个人注意的程度。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以前还真冤枉NatureCommunications这个期刊了,他们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我投的稿件,自认为是我所在的行业很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当然,我的研究领域的确还有点窄,宽度不够。所以,我现在也很痛苦,如何提高自己研究领域的宽度呢?希望大家指点迷津。

2)老外也是比较在乎影响因子的。的确,我们现在投稿的时候,并没有去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但是,绝大部分主流期刊的影响因子在领域里面还是不错的。前些天,投了篇Journal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这个期刊,以前在澳大利亚ARC期刊认定为A,也是一个老牌期刊,可能超过100年历史了。但是,这个期刊现在的影响因子还真是不高。在我投稿后,老板还是说,以后要多往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投稿。老板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期刊分类是图书馆的事情,但对于个人,还是要尽量往影响因子高一点的期刊投稿。

3)影响因子的确影响很多人的研究内容。以我自己为例,主要是做金属材料成型方面的研究。在东北大学做钢材轧制工艺研究,在清华大学做铸造与热处理工艺研究。然而,来澳洲后,我也缩微地增加了一些研究方向,主要做难变形金属成型研究。很显然,相对于钢材轧制工艺、铸造热处理研究而言,难变形金属成型的确容易出发表论文很多,而且,能投稿的期刊的影响因子肯定比以前投稿的那些刊物要高不少。金属工艺可以投稿的期刊,影响因子超过0.5就算很好的期刊了,现在这个方向还是要明显高一些的。

4)教授在乎影响因子的少,年轻人在乎影响因子的多。很多人是在成为教授前很努力,成为教授后,他们的动力少了很多。和国内教授不一样,澳洲大学教师,熬到教授也就到头了,什么院士等都是一个虚职,没有太多意义,没有人把他当成特别的事情。相反,如果能够成为基金委的联邦教授,那是确确实实的利益与荣誉,也因此,即使院士,也有很多人朝着联邦教授去努力(联邦教授不用讲课,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工作,但不是大牛中的大牛,是很难获得的)。也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人,教授也就是都头了。因而,他们成为教授后,更积极于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一方面放松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自己平常看论文少,通过学术会议,跟踪一些同行做的主要工作。相反,年轻人压力比教授的压力大很多,也因此,还是挺在乎期刊影响因子的,当然,他们是什么期刊都投稿,高也有,低也有。

5)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投稿少。去年我们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最开始,我们联系了某SCI期刊,把论文全部发表到上面。也因此,收到的摘要多得不得了,远超过1000篇。我们原计划人数只有400人左右,当时签的协议也只有400篇。然后,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不得不更换出版社,最后,全文数量打折将近一半。特别是不少作者特别来信咨询,原想也跟着发表一篇SCI论文的,后来,跟他们说只有50%的可能性的时候,他们有不少放弃了投稿。值得一说的是,虽然大家都只是瞄准国际主流期刊投稿,但是,我所在研究方向的绝大部分主流期刊都在SCI检索数据库里面。

当然,只看影响因子而不考虑学科差异,对科学发展危害很大。以期刊影响因子论英雄的年代终将是要过去的,而且在大家都理性地认识到其缺陷后,必定会过去。同时,我也期待早日出现一个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衡量科学家的贡献。的确,谁都觉得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意义。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96483.html

上一篇:海归博士为什么会自毁标本
下一篇:我在澳洲两年科研思想的成长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30 许培扬 秦逸人 郭向云 王涛 武夷山 张波 孙学军 韦玉程 张忆文 吕喆 谢蜀生 汪晓军 赵美娣 徐索文 岳金星 冯珞 杨顺楷 强涛 陈钢 任胜利 马兆武 张启峰 崔庆彬 刘瑞亭 louiexp yunmu Acad hugege shadekeyila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