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了好的科研工作要不要“耍帅”一翻
喻海良,2013-01-14
今天戴德昌老师写了一篇《Nature就是耍帅女,在乎的只是眼球吸引率》,里面给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特别是指出“Nature在2 005年的IF为32.2,但是,它自我检讨说,上一年25%的论文贡献了89%的引用。其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少于30,也就是说,小于Nature的IF。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比 Nature 要明显低档的杂志,年引用超过 30 的论文有的是。这就说明,发上 Nature 的论文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这可说出问题的要害之处。发表一篇nature,被引30次,发表一篇PLB,被引200次(中澳学者2012年发表论文被引Top10的几个特点),哪一个好,哪一个差,我还真不知道如何评论。
但是,就科研工作而言,要不要做一些耍帅行为呢?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考虑的。虽然,很多人会说“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来反驳我,也有很多人会认为我鼓励“浮躁行为”,但是,我要说,被埋的金子其实就是泥土,一个没有被“使用”的东西,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且,金子在现在是“金贵”,但过了很多年以后,就又有可能是另一种“金属”更贵了,金子不值钱了。
下面说一个实例,科研不耍帅的后果。在东北大学材料加工,有几个奠基人物,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白光润老师,轧制领域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现在东北大学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在他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室里面大部分教授都是他的博士生或者博士生的博士生。他出任了第一届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白老师的爱人,栾瑰馥教授,也是本专业的奠基人之一。这里重点讲讲栾瑰馥教授开创的工作。栾老师在国内七十年代初首创三辊楔横轧辊、新型楔横轧机,成功轧出铁路货车刀轴,并为各种轴件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撰有论文《三辊楔横轧的研究》等。虽然她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她没有进行一些“耍帅”行为,没有让后来从事该行业的人觉得深入地认识到该项研究的重大意义。也因此,到她退休后,整个领域被东北大学后来的继任者“抛弃”。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人从事相关的研究。相反,在国内其他高校,该工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人因从事她的后续工作而成为院士。这件事情,常常让我感叹,为什么好的工作,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就突然被“中断”了,突然之间“后继无人”了?个人觉得,它还是少了一点“科研耍帅”。
鉴于这个实例,我觉得科研工作,有时候还是要“耍帅”一翻的。
(1)科研耍帅,让后继人员觉得该领域重要,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从事该项研究。相反,如果后继者觉得所从事的工作只是“夕阳”领域,很有可能远离此领域。
(2)科研耍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也因此,完全可能得到更大程度地推广。做了好的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几个人知道,岂不可惜?前些天有一位老师给我介绍他的工作,评价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工作,至今只被引用一次,还是间接引用。
(3)科研耍帅,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检验自己的工作,也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向来都是一点一点地往前移动的。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瓶颈,很难突破。如果能够遇到高人指点一下,可能给后续工作带来质的突破。
(4)科研耍帅,可以更大程度地淘汰一些错误观点。利用更多人的智慧,帮助自己更大程度地认识事情。也因此,很有可能让自己认识到以前的局限性。这样有利于让自己迷途知返。
很多年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现在,连茅台都怕巷子深。更何况,我们的这些本来就从业人数不多的科研工作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