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别了,SCI论文数量英雄的时代 精选

已有 30269 次阅读 2020-2-26 08: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别了,SCI论文数量英雄的时代

喻海良,2020-2-26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希望科研工作者重视科研工作质量,而不是关注科研论文数量;多将好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摒弃SCI期刊至上主义。应该说这些政策出台的很是时候,我曾在科学网上写过很多相关文章,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学术评价三大毒瘤2018-11》。我曾呼吁《重视原创研究、成果才是突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唯一途径 2018-10》,在《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是否会考虑期刊SCI影响因子2018-6》中也呼吁将重要的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而且,我自己也在践行这些想法,回国后,先后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国机械工程》发表学术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1月我作为独立作者在《中国机械工程》发表学术论文《深冷轧制制备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进展》。《中国机械工程》目前没有被SCI检索,但它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在机械工程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因此,论文发表后,我特意在微信朋友圈介绍这篇论文。如果大家对本文内容感兴趣,欢迎去《中国机械工程》网站下载,该刊是开源期刊,近年的论文在期刊网页均可免费下载:http://www.cmemo.org.cn/CN/Y2020/V31/I01/89

前些年,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过于重视SCI数据库,导致学术界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1)高校过于重视能够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学科,导致学科发展不均衡。现在各大高校网页经常介绍那些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而这些论文基本上属于某几个非常小的领域,比如催化化学、新能源材料、细胞科学等。这样长此以往,弄到别的学科的科研人员觉得自己的领域没有他们重要似的。面对这些高影响因子写手,很多人只能自嘲“你们1篇论文顶我10篇论文”。一个大学学科很多,有些学科能够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固然很好,但是,学科领域不一样,让他们直接比较SCI影响因子数值有意义么,是不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2)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就代表学术水平牛,奖励那是一个比一个高。现在有些高校的很多奖励都和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比如影响因子超过30奖励多少RMB,超过20奖励多少RMB,超过10的又奖励多少RMB,低于10的奖励基数。这样的政策导致有一些科研人员不安心做自己领域的事情,反而跟风去做一些能够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不痛不痒的其它领域的工作。这样的政策,特别是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负面影响更大。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负担很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多挣一些绩效去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很多年轻老师都反映“生存是第一需求”,面对“利益”很难让他们坐冷板凳、踏实做好本领域的工作。

3)高校人才引进与期刊影响因子直接相关,有些大学就是看影响因子进人。现在有些高校在引进教师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而这些政策又倾向于看申请人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导致很多传统学科“无人”可招。为此,这些学科为了能够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招到“合格的”老师,只能去招一些相对相关的学科的人员。如果一个学院只是招聘少数这样的老师,可以促进学科交叉,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学院招聘大量其它学科的老师,久而久之,本学科的发展将失去传统优势,最终变得“三不像”,不伦不类。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的材料学院,看上去有一点像化学学院,也有一点像物理学院,还有一点像能源学院,也有一些像电子学院,反正就不像材料学院。

4)某些“开源SCI期刊”版面费价格飞涨,发表论文数量飞涨。理论上在开源期刊发表论文是有利于学术发展的,但是,现在出版社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某些开源期刊一开始可能完全不收版面费,然而,一旦被SCI数据库检索,马上就变为收费。如果影响因子涨,版面费价格继续涨。特别搞笑的就是某些期刊被SCI检索之前,可能完全没有我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而一旦被SCI检索后,来自我国的论文就急剧增加。而一旦他们被踢出SCI数据库后,马上又没有人投稿了。似乎,SCI检索成为论文的“价值标准”。

……

虽然SCI数据库本身是一个检索工具,方便科研人员跟踪学科发展,但是,由于国内科研人员过于重视SCI检索,它对我国学术圈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正面影响,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到了抛弃它的时候了。别了,SCI论文数量英雄的时代,是时候开启论文内容和质量评价论文价值的内核标准。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科研呢?

1)立足学科发展,将研究对象瞄准本领域内重点科学、工程问题。由于前些年大家乐于在SCI期刊快速发表论文,很多人愿意做一些“短、平、快”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那些脚踏实地解决重大问题而成果“少、慢”的人员就面临被“劣币”淘汰的可能。将来大家实行代表作制度,那些解决的重要科学、工程问题将可以成为自己靓丽的“代表作”,可以甩那些不痛不痒充数的“论文”很远。因而,科研人员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要问题”,而不是疲于弄出“数量客观”的论文去不停地挖空心思做数据,拼凑一般的论文。显然,经过一些年的正常发展,各个学科门类的发展将更加均衡。

2)大家应更加重视本领域的主流期刊及其发展,不再追逐非本领域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而追求发表在本领域高影响力的期刊。一直以来,在我的课题组里面是不以期刊影响因子高低评判论文水平的。比方说,Metal Mater Trans A期刊,影响因子只有1.8左右,但我愿意将课题组里面最优秀的成果发表到这个期刊上,近年每年都在该期刊发表1-2篇论文。至于比这个期刊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还是有很多的,但在我心中的重要性都是排到后面一些的。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将最好的成果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而不只是简单地去看期刊影响因子高与低,更不要将自己的工作发表到非本领域的期刊上,即使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远高于本领域的期刊。

3)大家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己的优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并力争让它们成为代表作。本《措施》中明确要求未来三分之一的代表作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因而,大家将更加愿意往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投稿。既然是自己的代表作,因而,大家有必要将最好的成果发表到这些期刊上面。一方面,这将促进国内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地科学知识产权保留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将我们最优秀的成果的知识产权保留在国内的优秀学术期刊上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想想去年IEEE期刊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科技企业华为。如果将来别的科技企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处理?现在我们将最好的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特别用母语发表到中文期刊上,这些期刊的论文质量将大幅提升,这样对于国内科技工作者、工程师们查阅、理解、转换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记得2年前写给《中国机械工程》的新年寄语,“科技日新月异,创造精义新意。机械智能智慧,工程顶天立地。”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沉得住气、潜心科研,力争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220431.html

上一篇:善念是最温暖的阳光 ——第四届靳源奖助学基金大会发言(周灿华)
下一篇:反对SCI至上,如何培养一流的博士生
收藏 IP: 175.13.97.*| 热度|

84 郑永军 季丹 王安良 周忠浩 许亚东 雷蕴奇 穆仕芳 张明武 蔡志全 杨金波 王秉 黄玉源 张琦 刘建兴 高友鹤 曾杰 张北 范振英 鄢忠森 范会勇 刘立 庞峰 陈万浩 杨正瓴 章培昆 施树明 晏成和 郁志勇 高峡 黄永义 刘通 徐绍辉 王崇臣 张士宏 梁洪泽 王从彦 韦四江 叶建军 熊玉兵 曾纪晴 杨顺华 武夷山 雷宏江 许培扬 强天鹏 杨洪强 吉培荣 朱江峰 傅国旗 李世辉 张培昆 孔梅 高江勇 王洪吉 王勇 向左甫 朱秀榕 杨艳明 吕泰省 吕洪波 张学军 曾荣昌 霍天满 张红光 杨生茂 汤茂林 詹亮 王启云 韩晓阳 陈明晓 赵乐 王正庆 涂用广 陈平虎 秦耿 谭小东 侯胜利 简选 王强 李斌 鹿露露 叶晓明 周阿洋 夏向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IP: 117.143.2.*   回复 | 赞 +1 [29]王春雷   2020-2-27 18:04
应该让大家把论文都拿出来 看,解决了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问题(由第三方来确定),劝我们的基金委 科技部 教育部的少一点汇报
IP: 223.80.233.*   回复 | 赞 +1 [28]吕洪波   2020-2-27 11:06
喻老师说得好!支持!特别是敢于亮出自己的行为让众人评判而不是说空话!
IP: 113.214.204.*   回复 | 赞 +1 [27]张玉建   2020-2-27 09:51
以论文来衡量奖励是有点过了,但是针对年轻老师,需要糊口,养家,就让人家做冷板凳。改革开放30年了,还让年轻教师谈奉献。我感觉现在不是破什么的问题,而且立什么的问题。如果摒弃SCI评价体系,那用什么体系衡量评价一个老师?
回复  如果现在国家立一些完善的评价体系,那SCI评价体系就自破了。如果没有立,就破,难道就靠领导的感觉还评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2020-2-27 09:5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年轻教师待遇好办:上课多奖金就多(教学事故扣分,讲课不认真不行)、带野外实习加分等等,提高基础工资待遇,降低职称待遇差别等。
2020-2-27 11:052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要把基础薪水提升,大家待遇糊口没有问题,就不挖空心思发一些水文
2020-2-27 19:123 楼(回复 2 楼) 赞 1 +1 | 回复
IP: 221.198.59.*   回复 | 赞 +1 [26]王洪吉   2020-2-26 22:34
科学网—[转载]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我几年前发表在光明网的文章) - 王洪吉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6421-879300.html
IP: 117.136.38.*   回复 | 赞 1 +1 [25]段书林   2020-2-26 21:50
或许初心是好的,但国人还不了解国人么?
IP: 223.104.147.*   回复 | 赞 +1 [24]王世山   2020-2-26 20:31
过度依赖期刊论文,就是任何场合评委、领导的无能,他们其实无法鉴别真正的人才,只能这样。
想想大家怎么评审论文的?
IP: 124.200.155.*   回复 | 赞 1 +1 [23]胡大伟   2020-2-26 19:20
文件只是说明了目标,但方法步骤是什么,破了之后立什么?却根本没有,所以可操作性为0.
回复  我感觉也是,就像高考制度了,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是最简单有效的取才方式,而且是可行的。过程弄了那么多加分,为了公平。结果呢,造就了最大的不公平。赤裸裸的分数是最公平的
2020-2-27 09: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IP: 183.197.79.*   回复 | 赞 3 +1 [22]刘宏基   2020-2-26 19:18
投国内期刊没问题,但国内期刊也需要提升审稿速度,同时出台政策避免人情稿!
IP: 222.132.182.*   回复 | 赞 1 +1 [21]杨洪强   2020-2-26 18:25
早就该告别这个愚弄中国人的“stupid chinese idea”、“Stupid Chinese Index”了。
IP: 111.167.17.*   回复 | 赞 2 +1 [20]李俏俊   2020-2-26 16:17
大家不投国内期刊的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重点是要好好把国内期刊发展好,让大家觉得能跟外面的SCI一样,那样这些期刊收到好文章了,自然也成了SCI期刊。所以何必反SCI,而是要淘汰低水平SCI.
IP: 115.60.47.*   回复 | 赞 2 +1 [19]孙长利   2020-2-26 15:41
“将来大家实行代表作制度,那些解决的重要科学、工程问题将可以成为自己靓丽的代表作,可以甩那些不痛不痒充数的论文很远。因而,科研人员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要问题”。这就可以不受考评凑论文数量任务压力的影响,做到心无旁骛搞课题研究,以回归科研初心。
IP: 117.153.108.*   回复 | 赞 3 +1 [18]韩永和   2020-2-26 13:29
的确,现在满天下都是做材料的,不是材料不需要,而是严重偏了。我相信大多数其他领域的,若是在材料领域发展,50%以上的人也会有10多分的论文,但学校引进的时候只看你几区,几分,管你黑猫白猫。但现在是时代了?已经不是黑猫白猫的年代了啊!我校一共7个理科学院,4个学院的主流研究全是材料。现在还在大力进人,清一色材料的。
IP: 111.19.46.*   回复 | 赞 +1 [17]邹文利   2020-2-26 11:39
一些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只关注热门领域,导致审稿人也都是这些领域的,必然知识面狭窄。比如两年前发在Nature子刊的“首个氦化合物”,从波函数分析角度来看根本不是化合物,然而波函数分析属于非主流领域,只能发些三、四区刊物,不大受重视,Nature的审稿人不屑于去了解这些知识。再比如Science、Nature多次发表过“测量波函数”的研究,审稿人和编辑都看不出来这违反量子力学基本常识,很多有影响的专家都指出过这个低级错误(在一些三、四区刊物上),但是那些人既不答复也不纠正。

关于第3点。听一些大学物理学院的老师反映,这些年评上的教授、副教授老师几乎都是做材料的,做其它领域的青年教师拼不过影响因子,很难提升。更极端的例子是,某个二级基础学科没有高影响因子期刊,导致在这个领域20年都没出过院士,评上人的都是转行到其他领域拿到的。
回复  参见,科研成果才是科研评价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220055.html - 评论13:
SCI是评估期刊出版产业的,期刊本身就是一类产品,这与论文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划等号。
2020-2-26 12:5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SCI和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品质 - 期刊是一类特殊的产品或媒体。
中国要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和出版产业 - 这个才是核心点。
2020-2-26 12:5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06.113.34.*   回复 | 赞 +1 [16]郭鹏   2020-2-26 11:32
海良教授,您在国外任教多年。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是如何看待SCI的?尤其是在项目申请、职称评定和学术头衔评定上。我听说国外评定职称和基金都是“双盲”,是这样么?现在高校评职称主要还是学院、学校主导,甚至“领导打分”占比很重,国外也是这样吗?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希望您能够写一下这方面的博文。给未来的学术评审改革提供建议,谢谢。
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19875.html - 评论67
基金、大学、期刊的分离机制,SCI现象没有这么复杂。
参见 - 让学术回归“初心”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202.shtm
2020-2-26 11: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简单地说:
教授,就如同创业园的一个创业者或如同超市的一个店主,而大学就如同创业园或超市。
基金会不受大学和期刊的影响,评审与考核是否完成申请报告提出预期解决的问题(这是核心点),并公布研究结果(论文或专利,不在于数量与影响因子)。
2020-2-26 12:09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美国常春藤大学的管理模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996199.html
斯坦福大学的管理模式 - https://facts.stanford.edu/
2020-2-26 12:27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hidden
IP: 27.213.69.*   | [15]用户名   2020-2-26 11:31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回复  很是赞同!
2020-2-26 12:4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99.17.*   回复 | 赞 +1 [14]曾杰   2020-2-26 11:23
关键在引进相应的科研管理体制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19875.html - 评论67
回复  治病,不仅需要治标,尤其需要治本。
究竟什么是劣根性?
参见 - https://mp.weixin.qq.com/s/X_TTKpLMM2a8eW_S_ugC8A,以及 - https://mp.weixin.qq.com/s/iQSY4HCP4Px0qjrAwjjO-g
历史虚无主义与造偶像的神秘主义,彼此纠缠导致的等级(歧视与膨胀)主义,就像是一把剪刀:撕逼一个社会的和谐。
2020-2-26 11:251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142.244.5.*   回复 | 赞 1 +1 [13]钱善华   2020-2-26 11:18
"为此,这些学科为了能够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招到“合格的”老师,只能去招一些相对相关的学科的人员。如果一个学院只是招聘少数这样的老师,可以促进学科交叉,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学院招聘大量其它学科的老师,久而久之,本学科的发展将失去传统优势,最终变得“三不像”,不伦不类。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的材料学院,看上去有一点像化学学院,也有一点像物理学院,还有一点像能源学院,也有一些像电子学院,反正就不像材料学院。"
深有同感,机械学院都招了一大批“材料的、化学的”博士,遇到机械领域问题,基本上都是束手无策,是时候该改革了。
IP: 124.72.37.*   回复 | 赞 1 +1 [12]刘建兴   2020-2-26 11:15
好文!好东西被用坏,该到纠正各种乱象,回归本源和初心的时候了
IP: 175.160.135.*   回复 | 赞 +1 [11]张琦   2020-2-26 11:14
希望这次不是喊口号,但也要有相应合理的评价体系出台,否则又是另一个极端。
IP: 116.199.58.*   回复 | 赞 +1 [10]黄玉源   2020-2-26 11:10
  
IP: 130.34.254.*   回复 | 赞 1 +1 [9]李朝阳   2020-2-26 11:04
指挥棒必须变向!
IP: 111.8.87.*   回复 | 赞 4 +1 [8]丁俊   2020-2-26 11:01
这是这几天看的最有说服力并且提出解决办法的文章了,一批SCI数量既得利益者的阻扰让人看不下去,一些学科特别是工程学科追求SCI本来就是不对的,学校里又拿SCI一刀切,导致大量学科发展偏离方向,往生化环材发展,片面追求SCI,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大帮医生天天去发SCI就是例证
IP: 110.53.214.*   回复 | 赞 +1 [7]王秉   2020-2-26 10:59
  
IP: 60.6.219.*   回复 | 赞 +1 [6]杨金波   2020-2-26 10:56
自强、自信!
IP: 59.190.143.*   回复 | 赞 1 +1 [5]张明武   2020-2-26 10:52
(1)(3)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的确有。

为啥SCI影响因子在国外大学没有造成坏的影响,为啥就误导我国科研了?也没见说美国学科发展不均衡。如果美国的机制是好的,我们是学还是不学?
IP: 134.7.61.*   回复 | 赞 +1 [4]杜学领   2020-2-26 10:38
很久不见喻老师发文了,哈哈哈,我前几天还在想,咋地了呢
回复  回国了,正事都忙不过来了
2020-2-26 15:0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5.80.151.*   回复 | 赞 1 +1 [3]申渝   2020-2-26 10:18
海良教授,经常关注您的文章,第一次回复。关于SCI的问题,其实圈内人都明明白白的,包括明星们。恰恰是评估体系不作为,造成了异像,当前指挥棒全力矫枉,去SCI、去影响因子等所谓量化指标,太及时,太有必要。科研回归本源,学术评价回归同行,在操作层面任重道远,尤其是如何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准,如何平衡行政和学术的关系,如何处理行业间、尤其是文科理科间的利益冲突等等,行政、资源、利益、学术。。。  。。。
IP: 59.109.181.*   回复 | 赞 +1 [2]季丹   2020-2-26 09:57
惊天学术造假!400 余篇论文或来自同一“论文工厂”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e54f5eab15ec05fe062da7d/
回复  请季老师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
2020-2-26 11: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好多图片和论文截图,不太好编辑转载!
2020-2-26 11:2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7.59.84.*   回复 | 赞 1 +1 [1]郑永军   2020-2-26 09:44
是该换换玩法了   

1/1 | 总计:29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