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天理,今年申请的澳洲ARC DP中了
喻海良,字之亮,2016-11-01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昨天我在博文《最后一“狂”,希望院长有后悔的一天 》中描述“虽然我知道澳大利亚自然基金申请难度非常大,但是,在过去五年时间里面,我基本上每一年都会写一个本子去申请。我自己作为负责人,申请过ARC DECRA、FF、DP。”由于去年年末已经下决心回国发展,我将自己去年的本子给了Cheng,我以第二申请人进行申请。虽然我要回国发展了,但我俩还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非常认真的修改,应该说是融合了我两的长项。今天,澳大利亚基金委(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公布了2017年资助的研究基金项目,卧龙岗大学一共获得16项ARC DP资助,相对去年,今年的进步还是很大的。在这16项中,我们两合作申请的基金“居然”中了。真是没有天理,在我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居然成功了。在这16个项目中,我们课题组居然中了两个,Tieu负责的项目也中了,要知道整个澳大利亚一共才600多项。
· A/Prof Cheng Lu; Dr Hailiang Yu,“Large-volume gradient materials: manufacturing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300K
· Prof Kiet Tieu; Dr Hongtao Zhu; ProfFeng Zhou, “A novel tribological approach to improve surface quality of Siliconsteel”, $402K
看到自己的科学想法得到了澳洲学术界的认可,心里面还是非常高兴的。刚刚和Cheng讨论了一下基金经费的使用以及博士生招生。他说将来用这个课题招聘博士生的时候,让我继续担任共同博士生导师,这也算是我得到的好处:)(我在卧龙岗大学为“荣誉研究员”)。当然,造物主弄人,我又一次被戏弄了,确实我要回国发展了。回想起自己申请自然基金的诸多往事,真是哭笑不得。
我2006年留东北大学工作以后,每一年都会写基金本子。应该说,从来没有人安排我写,而且所有基金本子的思想都是我自己凝练的。在2007年,我获得的第一个基金是东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这个本子运气不错,一申请就中了。在2008年和2009年,我们实验室几个教授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我作为参与者加入团队并且都获得了资助。应该说,在这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初学者学习了如何写基金本子。然而,在2008年和2009年,我以“助教”身份连续两次申请国家自然基金,两次都失败了,同时,2008年第一次申请教育部新教师基金也失败了。2009年,我在东北大学继续提交了教育部新教师基金的本子,也就在同一年,我停薪留职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没有天理,这个本子居然中了。在2010年,我准备了两个自然基金申请书,挑来挑去,自己选择了一个“好的”本子,而把另一个本子给另一位老师,我作为第二申请人申请。两个本子都是我写的,都是我张罗的合作团队。结果,另一个老师的本子中了,但没有天理的是我自己第一负责人申请的本子没中。当然,同年,我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在2011年,我继续把去年的基金申请书提交了上去,在年中,我来卧龙岗大学工作。这次让我哭笑不得,这个本子中了(由于这个本子的内容和我在卧龙岗大学的VCFellowship的题目相近,所以,研究内容我还是严格完成了)。与此同时,我申请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资助也中了(由于我在卧龙岗大学研究方向变化,这个项目的经费我退回了博士后基金委)。2012年,我第一次申请ARC DECRA,在没有中的Top10%里面,当然,我参与的一个ARCDP获得了资助。2013年,我继续申请,和2012年结果一样。2014年,我放弃了之前的研究课题,重新想了一个更有前景的课题申请ARCFuture Fellowship,还是没中。当然,在2013和2014年,我获得了两个卧龙岗大学校科研基金,加上之前的VCFunding,我还算是能够维持自己正常科研工作。2015年,我又写了一个新的本子,我自己为第一申请人,Cheng为第二申请人,我们一起申请ARCDP,还是没有中。今年我想我是时候回国发展了,在去年的本子基础上,Cheng当第一申请人,我自己当第二申请人。然而,天意弄人,中了。回顾过去10年的各种基金申请,我一共参与获得了22个基金支持(其中,6个中国自然科学基金、2个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其中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11个,第二负责人若干。
2016年已经接近年末,2017年的基金申请书应该开始准备了。明年的基金申请,我自己已经确立了研究方向,已经确立了主要合作申请人员名单。当然,具体细节问题还要继续准备。在这个悲喜交加的时刻,谈谈自己想法,或许为大家来年准备本子有帮助:
1)自然基金申请,是一个经验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害怕失败。在过去这么多年里,我每年都会花3个月时间写各种各样的基金申请书。说良心话,每一次写,我也很累。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如果“厌恶”基金申请书撰写过程的繁杂,那就永远成为不了一个课题的负责人。另外,写基金申请书,不能够担心自己没有经验。我写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基金申请书是什么东西。后来,厚着脸皮去找我的博士导师,他给了我几份他以前的基金申请书,就这样,我依葫芦画瓢,一点点改进,并完成了第一次申请书。当然,由于当时完全没有经验,第一次申请就给别人当了分母。然而,由于每一次申请,会从很多老师处学习各种“经验”,当你失败多了,总有成功的时候。
2)自然基金申请,确实应该早有想法,早下手。澳大利亚自然基金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一样,每年都是3月份提交申请书。一般情况下,我每年都是在11-12月份开始构思基金申请书,运作团队事宜。确实,你联系的教授要比较靠谱而且要有“资格”,每一个人都有限项要求,你不早联系,人家就和其他人一起申请了。另外,研究课题申请书可以稍晚一点写,但是研究课题是必须要早日定下来的。我虽然也听说某几个朋友说自己申请书只是在快结束前准备了一个礼拜就中了,但这样的成功率一定非常非常低。过去几年里,我每年都给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澳大利亚科学基金做评审专家,如果我发现一个申请书准备的稀里糊涂,基本上就直接归为C类了,如果内容再差一点,就可能把他放到D类里面。有一些申请书虽然想法不是很好,但是由于准备非常好,有时候可以是C也可以是B,在这种情况下,我完全可能给他B,如果他运气好,就可能中了。
3)科研积累很重要,学术论文年年必须认真写。现在国内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教授完全不写学术论文,甚至不帮助学生修改学术论文。我个人觉得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如果不写学术论文,自然就不会去阅读学术文献,也就不知道哪一些科学问题值得认真关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类研究,当然也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科学),但一定不能是“技术开发”。而这些学术问题,相对而言都是在学问中。只有自己年年都去写两篇学术论文,在撰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发现各种不足,才有可能提炼出好的科学思想。在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个人的学术论文基础比重占到40%,一个人申请基金,即使课题想法最好,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完完全全不可能获得资助。以今年Cheng和我两人为例,Cheng已经发表了将近150篇学术论文,我自己也已经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没有这些论文,怎么可能和那些教授们PK。
……
最后一条,科研基金申请有时候是很无奈的事情,有时候一直想要他中,他就是中不了,有时候你不抱希望了,他却偏偏又中了,我自己就中过四个这样的基金,无语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