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qiang8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qiang888

博文

别样的青春,别样的精彩

已有 3704 次阅读 2013-11-14 18:25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教学, 英国, 青春, 精彩

别样的青春,别样的精彩

                          —小城诺丁汉游学记

朱自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但我这一年的时光,有声音,有影子,更有岁月镌刻的成长的痕迹。

提笔仿佛千斤重,千言万语难出口。时间过的飞快,转眼一年已经过去了,已经回来半月有余,却一直没回过神来,觉得自己还是身在诺丁汉,每天上班,上课,课余时间跟学生们聊天,去远足,去野餐……这一年的记忆,是略带苦涩的浓郁香醇的热巧克力,点点苦涩是想家的离愁,而浓郁香醇经久弥香的是这座小城给我留下的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最别样最精彩和最无悔的青春。

 

初识罗宾汉故乡小城诺丁汉  关键词:优雅 静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这里听得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读来觉得很美,却一直以为这只是作家的臆想罢了。来到诺丁汉,我才发现,竟真有这样的静谧原始的森林,安静平和的小城生活。

这是个美好宁静的英国小城。长得像鸡一样大的鸟,慢悠悠的趾高气扬的溜达在漫山遍野的草地上,一刻不停的在吃草。停下来会看到打哈欠的、睡觉的、游泳的各种鸟,叼着果子冲到树上的小松鼠,领着灰溜溜的丑小鸭散步的白天鹅妈妈,甚至在湖边挥挥手,河里的鱼便会游过来探出脑袋要东西吃。

被称为诺丁汉中国城的Beeston小镇上,路上到处都是慢慢悠悠的走路的老太太,带着一只大狗,嘴里叼着老太太的手提包。要不就是开着四个小轮的小车的老头,优哉游哉地开着在超市买东西。还有各种各样像小天使一般的小宝宝,含着奶嘴坐在婴儿车里,婴儿车有很多种,两层的,两个并排的,甚至三层的,三个并排的座位。

公交车上有专门给残疾人设的座位,很大的一大块区域。拉箱子的和推婴儿车的也都可以坐,有时还会有人带着大狗上车,狗老老实实趴在车上,颈上拴着链子。在街上,到处都是高挑的金发美女和棱角分明的英国绅士们。英国国旗在这里被用的淋漓尽致,衣服,包,橱窗,家装,甚至很多车上都用了国旗的装饰。而每到五点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商店就都关门了,24小时营业的超市只有一个—tesco。

在诺丁汉,我每天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乘坐校车上下班司机到站停车十分钟时会下来抽根烟,甚至碰到一个司机还停车下来买了个彩票。有的司机看见我着急跑着赶车,于是挥挥手让我不用急。说着英国绅士们惯用的冷幽默,you are the last one, you drive。英国人很有礼貌,上车下车都要说你好谢谢。同时又极度遵守下班时间,下午五点一到,立马从办公室闪人。但是小心十三四岁的少年,很多很坏很淘气,会恶作剧拦着你找你要钱。

 

 

我的异国生活 关键词:独立

刚到英国的时候,由于房子还没有租好,临时借住在孔子学院的孙老师家里,当时的孔子学院院长的夫人吴阿姨也在诺丁汉。所以吴阿姨和孙老师会带我们去各种超市和商店,介绍好吃并且实惠的东西给我们,上一级的学姐们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都留给了我们,所以很快便安顿下来,几周之内就适应了英国的生活。

由于英国的食物比较单一而且价格很高,所以一般老师都是自己做饭,上班的时候在家做好饭带到办公室去吃。学院也有微波炉和小型餐厅。在家我从来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结果来了一年,变成了大厨小强,煎炸炒烤蒸煮炖样样精通,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除此以外,英国的人工费很贵,所以女生剪头发一般要30多磅,而且由于头发的不同,英国人不太擅长剪中国人的头发,所以我先从剪刘海开始,慢慢掌握了给自己剪头发的诀窍,回国以后理发师都夸我剪得好,成功变身成了理发师小强。

爱上汉语教学 关键词:忙碌快乐

到达英国的第二天,我到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报到。孔子学院属于当代中国学学院,2012年11月份学院搬到了新楼—思源中心。孔子学院有一个大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汉办赠书和各个图书馆的赠书,平时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会在那里,每天我们会有人值班。另外,还有两个办公室,各自有三位老师办公。学院的教室、小礼堂以及麦克风等各项设备都可以预定并使用。搬到新楼以后,当代中国学学院的院长来到我的办公室一看,说:“你的办公室比我的还好呢!”办公室确实很好,宽敞明亮,窗外便是清澈的湖,碧绿的草地。一抬头便看到窗外吃草的鸟儿。真的很感动,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不辜负这一切,我要好好工作,努力让更多的人爱上汉语,爱上我们的国家。

   2012年9月26日到9月30日,为当代中国学学院新生200余人办理入学注册手续,接着参加诺丁汉孔子学院新生介绍会进行课程介绍并担任摄影师,然后是采访姚树洁院长,撰写新闻稿件,题为《英国“中国学”升温 大学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上升》的新闻稿发表于中国新闻网、英中网以及《英中时报》,之后被中国日报、腾讯网、凤凰网、雅虎网、东方早报、欧洲时报和中国经济网等三十多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图1 中国新闻网发表的我写的新生注册新闻稿

 

图2 英中网和英中时报发表的我的新闻稿

接下来就是开始上课了。我们需要上的课程有两部门,孔子学院的夜课和当代中国学学院的课程。

对于夜课来说,完全没有实习过渡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虽然之前有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但是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学生,完全由自己备课、自己有自主权、台下全是零起点的十几个学生的课程却是第一次。所以第一节课我非常忐忑,上网查了很多第一节课怎么上的材料,刚上课的时候也是冷汗直冒,但是没过多久,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感染了我,上课也渐渐变得得心应手,也慢慢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第二期孔子学院的课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教师的反馈表,收到了很多学生的很有价值的建议,而学生对我的评价也让我非常感动,每天工作更加积极热情。每节课开始的十分钟,是学生中文口语展示的环节,有的进行自我介绍,有的谈论自己的旅行,有的谈论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的谈论中国象棋,有的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泰国游学的经历,甚至有个学生酷爱收集茶壶,给大家展示了他各种各样的茶壶。学生们都表示,这十分钟让他们受益匪浅,口语以及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学院的课程,我们会有搭档的两名学院里的中文教师,同时负责学院的操练课,需要自己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考口语考试、批改期末考试的卷子,甚至在第二学期的时候,我自己带了一门初级汉语听说课,考勤、考试全是我自己决定,甚至期末考试的听力考卷子和录音也是由我所出。由于是听说课,课文内容也非常口语化而且灵活多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学生的操练环节,包括分角色朗读、开放式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后面又加入中国文化专题,如节日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介绍、中文歌曲学习和中国电影赏析及推荐,学生反响非常好,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英国过中国节日 关键词:热情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平生头一次在异国过节,对我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出国经历的女孩子来说更不容易。 在英国这一年,中秋节我们举办了“花好月圆—中秋节庆典”,和来自各个国家的师生还有华人社区的中国朋友们欢聚一堂,吃着月饼,听着中国相声,其乐融融,想家之痛也被这种温馨欢乐的节日气氛所代替。而我们的春节,除了举办中国传统手工艺工作坊,还在湖边艺术中心的春节晚会上演出葫芦丝竹笛合奏《菊花台》,去了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做工作坊,还去了Dalimore小学做了太极、剪纸、书法和画脸谱的工作坊,每天都忙碌而充实。学院还为所有老师组织了春节晚宴,除夕那天,我们到中方院长家过了一个开心快乐的春节。大年初一,我贴上了从家里带的还有孔院给寄来的春联,煮了锅热腾腾的饺子,浓浓的中国年味便出来了。

  而英国的节日我们也过得很开心。万圣节那天,我们跟着两个学生参加他们的万圣节化妆晚会。一到门口,我简直吓了一跳,满大街都是各种各样血淋淋的鬼,脸上都是用笔化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疤痕,还有可怕的面具,还有拿着棍子和盔甲的武士,置身于其中,不得不被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震撼。而我一袭中国古典红裙,脸上用口红画了朵红梅,看起来像是穿越过来的。为了应景,我又用眉笔画了几道疤痕,这才更像鬼。他们对我们的打扮很好奇也很感兴趣,我告诉他们,我们是来自中国古代的鬼。看来这传播中国文化真是时时、处处都在。圣诞节的时候,我去了中国朋友家,吃了一顿非常丰盛的英式圣诞大餐。大家戴着圣诞帽,喝着香槟。晚餐有澳大利亚烤羊腿,有烤火鸡,有烤欧洲防风草,还有抱子甘蓝和胡萝卜,加上陶壶里美味的调味汁,美味又特别。之后还有饭后甜点,吃的我心满意足,而心中也充满了感恩。

 

图3 从中国穿越过来的万圣节“女鬼”

我在英国的学生 关键词:真诚

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水仙中写到:“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孤独是我刚到英国时的常态,而我的学生们就如同这金闪闪的水仙,他们的热情、积极、善良、真诚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更给了我一种归属感。夜课班的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年龄不同,工作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动机不同。有65岁说话写字手都会哆嗦的老太太玛丽,也有18岁刚上大学的学生。第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给学生起一个中文名字,写在小纸条上,注上拼音。以后每次上课,都按照“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下课都按照“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的过程进行,点名的时候,我也告诉他们,要回答老师“到”。这种完全中国化的课堂会让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每节课都兴趣盎然。

给学生起中文名字的时候,有个学生叫Chris,我告诉他,翻译成中文叫“克利斯”,他问我fire怎么说,我告诉他是“火”,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克利火”。有一个学生叫Jordan Samuels 我起的名字是“乔塞娜”,她说自己喜欢粉色,于是她就叫“乔塞粉”。还有一个Leo,因为喜欢欧洲,所以叫“利欧”。

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一切都很顺利的。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去过哪里,学习如何表达去过其他国家的时候,玛丽说:“我去过香港。”我说:“很好,你也可以说,我去过中国。”当时老太太就很不高兴,说:“香港是英国的。”我很尴尬,但还是跟她说,事实是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了。其实这种课堂中突发的小状况真的会让人措手不及,而我一点准备都没有。现在回头想想,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比较恰当的,在课堂上跟学生正面冲突,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摆出事实,表明态度,对他们留有足够的尊重,尽管他们未必会接受,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在我离开英国之前,这位英国老太太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送给我一个精致的蕾丝书签,并用她颤抖的笔迹写给我一张贺卡:“你是一个很好的老师!”

 

图4 我的学生们,右二便是我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玛丽

另一位学生叫康纳。他是诺丁汉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就是我上文中提到喜欢收集茶壶的那位学生。他一直很积极很勤奋。前不久,他和他女朋友邀请我们去他家吃烧烤。按照地址找到他家的那条街以后,正在找门牌号,一抬头看到四个大大的工整的汉字“康纳的家”,我一下子又惊又喜。惊的是他的别出心裁,喜的是他的汉字写的很好,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那天下午坐在后花园的野餐毯上,喝着纯正的香槟,吃着加满调味品的烤地瓜和用香草烤的玉米,吃着肉饼汉堡,跟他们谈天说地,头顶蓝天白云,脚下绿草如茵,感觉特别幸福。

 

图5 康纳之家

 

图6 和学生去野餐

除了教学以外,我还有一个语伴,也是我的学生江涵莫,大家都叫他莫莫。在他的帮助下,我的英语完全从美式变成了英式。我们谈论英国历史、文化以及诺丁汉的特产,几个月下来,口语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值得一提的,也是我很自豪的一件事,我是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克里斯.路德教授的中文老师。根据他想提高交际口语的要求,我选择了《游学中国》的教材和汉办的文化教材。每节课会选择一个话题,去购物,去买票,去机场或者去医院。教材中有很多词汇和实用句型,一年下来,他的词汇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口语表达也更加流畅自如。除此之外,每到中国节日,我都会给他详细讲解,并让他品尝中国特色的食物,汤圆、粽子、饺子,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火锅。之后我策划夜课班学生结业晚会的时候,还鼓励他唱中文歌,学学中国乐器,他欣然应允。晚会现场他的表现让大家眼前一亮,跟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的合唱《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全场,而第二次结业晚会上,仅仅学会吹奏音符的他,用葫芦丝奏响了比利时音乐《小熊舞曲》,还教大家手拉手围成圆圈,和着鼓点的节奏一起舞蹈。副校长的热情也掀起了诺丁汉甚至英国的“汉语热”。之后,我写的名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用葫芦丝奏响西方舞曲》的新闻稿于2013年7月10日发表于人民网。

 

图7 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克里斯葫芦丝奏《小熊舞曲》

 

8 人民网发表的我的新闻稿

 

英伦之行的收获与喜悦 关键词:思念 感恩

回想这一年,我收获很多,感动很多。虽然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但是却时时刻刻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因为自己一言一行都代表中国和中国人。同时,一直怀着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认真努力的工作,也真诚热情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9 威尔士徒步旅行成员合影

这一年里,从来没有任何活动组织经验的我,策划并组织了湖边艺术中心工作坊,策划并主持“中国与我”演讲比赛。独创性的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孔子学院夜课班学生结业晚会并担任主持,在午宴上做诺丁汉大学校长和副校长的中文翻译,作为教师代表参加2013年社会科学学院学生毕业典礼,组织参与了今年七月份英国大学汉语教师协会(BCLTS)举办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工作之余,我还跟学生去威尔士远足,沿Rutland Water骑行,请学生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去英国的伦敦剑桥牛津旅行,同时学了摄影,还学会了游泳。更重要的是,在汉办中国同行和老师的帮助下,我迅速从一个完全没有社会经验处在象牙塔和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小女生蜕变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自信的肩负光荣使命的对外汉语教师,想起临行前跟学生和同事的告别,心中依旧是不舍,还有深深的感恩。

 

10 英国赛区汉语桥决赛

   刚去听完王安忆主持的2013上海写作计划驻市作家与复旦师生的交流会,王安忆的话让我感触颇深。她说:也许有那么一瞬间,所有的喧嚣躁动偃息下工了,风止雨停,工地歇工了,厨房熄火了,制造业的流水线无声地运作,你会觉出呼吸的轻盈,轻盈得就像舞蹈,简直能飞上天。而对我来说,英国的这段时光,就像是一个醉人的美到难以描绘的梦,我深深坠入却发现已经梦醒。而这段记忆,就像呼吸,有时会觉察不到,但是它却活在我的生命里,与我息息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1596-741723.html


收藏 IP: 220.248.62.*| 热度|

8 曹聪 李泳 郭峰 罗帆 文双春 刘进平 鲍永利 duoyunzhuanq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