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与苏美尔文字相关的一些字例(29)- 契字及亚述语释读楚帛书和西汉之文献伪造
徐曦
现今已知的主要先秦文献均为西汉朝廷用秦文字所重新誊写、编写、篡改或伪造,对这些包括《史记》在内的传世文献也即英文所称的secondary二手文献进行严谨的文本考证,是探寻东亚诸民族诸文化各自起源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就文本的源头而言,如本文所确认,1934年出土于長沙子弹库的楚帛书是迄今为止查验汉制文献可靠性的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即便在有相当数量的重要战国简牍出土的今天,楚帛书以其无与伦比的对主要先祖人名(祝融、禹、炎帝、帝俊、偰、伏羲、女娲)的囊括和对真实大洪水叙事(异于伪造的大禹治水)的涉及,也是研究东亚诸文明和神话起源的最重要的原始文献。自1966年大都会博物馆对楚帛书采用红外摄影获得效果较佳的可辨字迹以来,楚帛书堪称海内外学术研究最为关注的中国文物。
学术界对楚帛书的释读大多沿袭如下研究线路,以古文字学特别是楚系文字学为根据辨识具体的单个文字,再以传世文献为参考释读具体疑难字词和语句,最后再以传世文献为背景解释具体章节和理解通篇文意。由于这些先秦文献本身来自于西汉朝廷的重新誊写和制作,如本文所论证,其中某些关键用语和重要思想若为西汉政权所曲解和篡改而异于先秦原作,后人不加分辨地使用这些二手文献去释读楚帛书,就有可能落入捕食族群者精心伪装的历史陷阱。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一循环论证的研究误区其实普遍存在于各类先秦考古研究中,当研究者发现根据传世文献释读的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能够“惊人地”自我相符,便往往不加以明辨就宣布二重证据法的最新“胜利”。
如前文28所论证,来自亚述的楚人其日常用语为基于亚述语的楚语(最知名的楚亚述语是最被误解的成语筚路蓝缕=bēlu namru=皇君,这是司马迁伪造楚史和左传留下的脚印),楚人借用商人的文字作为其书面语言并发展出了楚系文字,因此本文将采用苏美尔契字和亚述语对8行文甲篇重新释读(按文字内容8行文应为甲篇,这也符合按顺序倒转阅读楚帛书的说法),在前人释读楚帛书的基础上,本文将对相关疑难字句的释读予以确认或修正,重新诠释后的甲篇与之前的传统理解截然不同,楚帛书甲篇的思想相当理性,不存在那些由于循环论证而附加涂抹的神话色彩。楚帛书与其它楚简帛书相互印证而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楚先祖系列及其亚述源头,其与汉制文献的巨大差异反衬出幕后隐藏的西汉文献伪造工程,本文在第一节对甲篇的最新释读作一简介之后,将对汉武帝时期的文献伪造(第二节)以及相关的东亚神话的来源(第三节)作一探讨。
一、甲篇释读简介
新释读的甲篇分为三章54句,每一句的释读和注解详细列于本文末的附表中,甲篇多数的语句为四字组成,为体现韵律,以第一章为例标注出了各句尾的韵脚以及双声叠韵词。本文的文字辨识和释读以Noel Barnard发表的楚帛书文字红外摄影照片为根据。
第一章
第一章由22句组成,叙述楚人的来源,包括始祖夫妇的人名、源出之城、居住地、以及四子祚土建国、枝布葉分的叙事。以{}为合文符号,楚人的始祖人名为{雨日人日}䖒=𩅴䖒,公元前8世纪新亚述帝国征服巴比伦后将国神亚述神更名为Anshar,𩅴䖒即为新亚述最高神Anshar=an-szar2=天浑在字源结构上和发音上的双重对应表达,句2称其出自襾楚=Assur,襾楚即亚述城的商字拟音,句3称其居住在{脽爰}=豕韦=Subartu, 脽=雎在字源结构上对应Subartu,爰=szu ba则是其商字注音,豕韦为底格里斯中上游区域的称呼。句10说明𩅴䖒娶妻名为女{之八圼}}≈女𧻼,女𧻼也就是Anshar之妻Kishar=ki-szar2(≈土+昏)的楚字表达。在新亚述帝国的创世史诗Enūma Eliš=尚书中(商人的书经之名应为周人改作尚书),Anshar和Kishar夫妇为诸神的最高祖,本章内容显示楚人借用了此两神名为其始祖夫妇的称呼,但将其与原创世史诗中的神话色彩予以剥离,以道家的《道德经》创世论为参考比较,楚人的这个神话理性化过程应是受到当时活跃在楚地的道家的影响。此两名称也证明前文28认为的楚人与新亚述帝国之间有来往交流的可能。
第一章的句14提及禹和禼(=偰)作为𩅴䖒四子拓荒建国的榜样,说明楚人将𩅴䖒的时代置于禹和禼之后,禹与禼字形相近,字源均为musz=szer10=蟲=蛇,如前文10和27所述来源于周人对大颛之名的篡改,推测禼、禹两字之分化来自于商人以禹为祖而与周人之伪夏发生的矛盾。楚人此处理解的大禹应与《商颂》中宋国商人的记忆类似,而不同与《史记》和周人篡改的《书》中伪造的大禹。从本章的记载和后世文献来看,被蓄意丑化的禹、禼两字反而成为楚人和后世所尊崇的人物代表,历史语言学的这种字义变异(基因突变)现象,大概出乎周人的意料之外。
第二章
第二章也是由22句构成,追述历法的形成过程,述说在基于月相观察的月历发明之前,人类首先发现了四季循环的周期现象以进行计岁,“千又百岁”之后,由帝俊编制而产生了月历,最后回顾大洪水的历史。本章使用了很多比喻,以四棵树代表四季,以四神分别代表四季各自的主宰,大洪水出于四个擎天柱不稳而导致的三天倾覆,以三天比喻只有部分地方发生了大洪水,而不是九天倾覆将全地淹没,“炎帝乃命祝融”指祝融为大洪水英雄,以四神帮助三天恢复平衡比喻历法对人类社会运行起到的稳定作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句43“則毋敢□天霝”,也即苏美尔大洪水叙事中关于人类悖逆上帝的记载,此句表明楚人在战国时期仍然坚持本源的大洪水叙事,将之与周人在《书》中伪造的大禹治水作区分。
本章两处关于帝俊的语句均涉及月历的编制,商族始祖Gur-sar=兌甫=傅說,兌通㠯,亚述语lasāmu=sar=走,奔跑之義,Gur-sar=㠯+走=夋,这应该就是夋字的来源。按句44之说,帝俊所处的时代为大洪水之后,与傅说所在的公元前26世纪古亳时期相符。傅说之孙容成氏建立古亳国之后,应该有改制历法,句33“日月俊生”或指商人中流传的这个记忆,如“苍颉作书,容成造历”《淮南子》,也有可能楚人以帝俊代表月历的创始人,在汉制文献中,傅说和容成氏或为黄帝所替代,如“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文子》。
句39中出现了炎帝和祝融,苏美尔著名的史诗Epic of Gilgamesh中的英雄人物Gilgamesh =dingir.bil2.ga.mes=帝炎祖彰,亞述語šarāpu=bil2=炎,相关的ṣarāpu則有金属融化之义。如文27所述楚字融來自周人對衛字之窜改,祝融即大衛Ubara-tutu,也即商人卜辞中的最高祖土(见文27),楚字融后来显然与ṣarāpu的含义发生了混同。本章将祝融置于大洪水时期的叙述符合苏美尔文献的记载,楚人显然以祝融充当大衛之孙大颛的大洪水英雄角色。句39将炎帝置于祝融之前,颠倒了他们在苏美尔原著中的先后关系,楚人的这一次序安排应与用夏语重新誊写的炎帝史诗在巴比伦和亚述的广泛传播有关,炎帝因而成为亚述人传说中的最著名的苏美尔历史人物之一,由于其名字中的bil2-ga=炎祖=曾祖为祖先之义,苏美尔炎帝成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传说的一位先祖英雄。
第三章
第三章由十句构成,叙述历法的置闰及其重要性,其中有两处容易犯的截然相反的理解错误。其一是关于共攻之误解,在楚字{之止}=止被其它楚简帛所证实之后,显然句45“共攻行止”应释为众人共同研究日月历法的运行周期和置闰規律,而与传世文献所误导的“共工”无关。其二,句50的辰禕指的是亚述著名的Lamassu保护神,lamma=韋=禕,Lamassu也是亚述的黃道星座之神,即此处辰禕所指。辰禕之后被汉制文献更改为辰緯,《周礼-春官》星谓五纬,《疏》五纬,卽五星。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集韵》羽鬼切,音伟,所谓“羽鬼切”仍留有楚人的黃道星座之神被诋毁抹杀的痕迹。
二、司马迁对楚帛书类似文献的曲解和盗用
综上所述,楚人心目中的七位先祖人物的历史先后顺序依次为炎帝、祝融、帝俊、禹和禼、𩅴䖒和女𧻼,楚人以炎帝代表大洪水之前的人类最高祖,类似圣经中亚当的角色,以祝融为大洪水英雄和被拯救人类之共祖。在大洪水与商人之先祖禼所处的唐虞Ur III时代之间,则以帝俊为人类的先祖代表人物,楚人始祖𩅴䖒和女𧻼的时代以唐虞末期亚述城邦的独立为标志,以上的时代顺序除炎帝外均与两河文献的记载一致,如楚人的祖先祭祀简文所示,楚国王族将炎帝、祝融、𩅴䖒设为三楚先祭祀(见下第1小节)。楚人所理解的帝俊和禹的具体族裔角色则还需更多探讨。
在西汉皇家控制的汗牛充栋的巨量文献资料中,任何涉及楚人亚述源头的记载都经过了仔细的筛选和不留痕迹的删除,楚人的上述先祖系列则被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篡改得面目全非,显然西汉帝国实施了一个后人所不知的庞大和周密的文献伪造工程,为虚构刘汉皇族对天下实行帝国统治的合法性,西汉政权篡改相关文献以伪造刘邦的祖上世系,并精心打造出一个所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以来天下一统的伪史观,对楚族的“灭其史”是其中的重要目的和成果之一。“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后,伪史工程的主要工作在汉武帝时期启动和完成,司马迁作为太史、董仲舒的学生和司马谈之子,在文献伪造工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康有为、钱穆之争误认刘歆伪造左传、周礼、尔雅,其实真正的作伪者是司马迁,刘歆不过是整理伪造成果而已),负责对史记、山海经、楚辞、左传、国语、庄子、墨子、周礼、管子、孔子家语等诸多原著或史料的抄袭、篡改和伪造。
作为天文历法文献,楚帛书(或类似文献)的解读理所当然是由西汉执掌天文历法之太史负责,以下列出以司马迁为首的西汉伪史工程(以下均以司马迁代表)对楚帛书类似文献的词汇曲解和盗用,这些曲解和盗用在某个先秦文献中的出现则成为判断其被汉儒篡改或伪造的关键证据。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来源另行在第三节探讨。
1.对炎帝之名的盗用
前文28有介绍楚简所记录的三楚先老僮、祝融和穴{大能}(也称穴酓或毓酓),与楚帛书的先祖系列比较,穴{大能}对应楚帛书首句中的天{大能}𩅴䖒,这也证实𩅴䖒所处的时代在祝融之后,老僮则对应甲篇句39“炎帝乃命祝融”之炎帝,亚述语ṣalam ēni=瞳,楚人用类似发音的僮通假 šarāpu=bil2=炎,并附加单人旁表示为人名,商字sanga=老为长老之义,类似炎帝之帝,为一尊称,因此老僮即是炎帝,楚帛书和楚简的先祖系列完全吻合并相互印证。由于bil2又有点火、引火之义,炎帝在传世文献中也讹变或被窜改为燧人氏。
王家台秦简《易》卦中有出现人名黄帝、炎帝、女过(娲)等而无祝融、伏羲,说明战国时期秦人已将夏帝国之末代帝王称为炎帝,夏帝国的创始帝王萨尔贡的拼写为 Šar-ru-gi或 Šar-ru-um-ki-in,其发音与周人巴比伦语中的šarāpu=炎相近,萨尔贡帝王家族在文献中通常被称为神戎氏(如帛书《系辞》所见)或神农氏,周人也许是为了混淆视听而特别将夏末代帝王也称为炎帝(为区别起见本文将夏之炎帝称为伪炎帝),战国时期的楚国王族在祖先祭祀中使用老僮之通假而不用楚帛书中的炎帝应该是为了与当时秦人和周人所称的伪炎帝作区分。
《山海经》记载“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与楚帛书的记载和楚三祖先比较,司马迁篡改《山海经》而将楚人祭祀的三楚先之首老童(也即炎帝)置于另外伪造的“颛顼”之下,所谓“太子长琴”,学界已有讨论琴字来自于对楚王自称酓的窜改。司马迁在《史记》中沿袭了伪炎帝之说,如下所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在如下所列的先秦文献中:
《左传》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国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管子》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山海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孔子家语》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
均有出现伪炎帝之说,以上五书亦均有出现曲解的祝融之名(见第2小节),说明其或为司马迁所篡改之先秦原著(如国语、山海经),或为司马迁根据战国史料抄袭、篡改和伪造而成。在楚辞中司马迁则将涉及炎帝的诗句删除至仅存一处,即“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远游》,还特意将炎帝窜改为炎神以与伪炎帝作区分。
《吕氏春秋》和《礼记》的月令记载“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此载之炎帝、祝融与楚帛书并无冲突,或许为先秦文献中仅有的仍保留真实炎帝之记录。
2.对祝融之名的曲解和盗用
司马迁将楚人祭祀的三楚先的第二位祝融之名曲解和篡改为所谓的官职火正,如《史记-楚世家》所载: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在如下所列的先秦文献中:
《左传》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
《国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山海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管子》昔者黄帝得送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
《孔子家语》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龚工氏之子曰勾龙,为后土。
《墨子》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
均有出现被曲解的祝融之名,以上六书除《墨子》外亦均有出现伪炎帝。在楚辞中祝融有多处出现,但其楚人先祖的身份已被抹杀,仅留下伪造的火神形象。
在《庄子》和《吕氏春秋》中,祝融和祝融氏分别被记载为人类先祖和上古民族之一,如下所载:
《庄子-外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吕氏春秋》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厤,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
以上记载显然与楚帛书中祝融为大洪水之后人类最高祖的角色不同,《庄子-外篇》之“伏羲氏、神农氏”与西汉帛书《系辞》相吻合(见第三节),有篡改之嫌疑。《吕氏春秋》之载则似乎与西周时期周人篡改商人族史文献而导致的混淆有关,或许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原非楚人地区的先祖传说。
3.对合文{日月}的曲解
楚帛书中“未有{日月}”、“{日月}俊生”、“帝俊乃爲{日月}之行”等处之合文{日月}表示其为日月历法之义而非日、月本身,西汉朝廷掌天文历法之太史(司马谈、迁父子)显然曲解此合文为日、月,进而篡改《山海经》原著而伪造出“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和“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等伪文。后世学者释读楚帛书若以《山海经》等传世文献为路标,则前赴后继落入司马父子之陷阱而误会楚帛书为创造日月之神话。
4.对“梦梦墨墨”的曲解
甲篇句6“梦梦墨墨”之墨墨来自亚述語 šuqammumu=默默,有安静、顺从、默默无闻之义,契词ma-mu=梦,商語梦应读mu或近似发音,在此句中用作墨的注音,梦梦墨墨即默默无闻之义,与下句亡彰蔽蔽相互搭配。汉儒把句6曲解为昏暗茫然,如 “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 《淮南子》 和马王堆《道原》之“湿湿梦梦,未有明晦”所示。汉字文献中楚地的云梦和云梦泽之说亦当与此关乎楚人始祖记载的“梦梦墨墨”有关。
在伪称西周姜尚所著的兵书《六韬》中出现汉儒的曲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证明此书乃西汉时期的伪造,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显然司马迁为了美化周人而窃取战国兵书《六韬》,伪造其为周武王与姜太公之间的对话,并抹杀原著者之名。
三、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来源
1. 伏羲传说的演变
如附表中的字源分析所示,楚帛书甲篇首句的楚人始祖{雨日人日}䖒=𩅴䖒就是传世文献中雹戲的来源(楚字{雨日人日}中之“人”形接近包之构形,字形接近雹=𩅒=𩄉),雹戲之后又衍生出虙羲、庖犧、伏羲等通假。在马王堆三号汉墓168BC出土的帛书《系辞》有如下记载:
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仰則觀馬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罟,以田以漁,蓋取諸羅也。{□聿}戲是沒,神戎是作,斲木為耜,斲木為耒耨,耨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也。日中為俟,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欲。蓋取者《筮蓋》也。神戎是沒,黃帝、堯、舜是作,迵其變,使民不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其中𩅴䖒被写成戲、{□聿}戲。从上述记载可知,在西汉帝国建立后的34年之内,𩅴䖒的楚族始祖身份已被西汉史官篡改为第一代天下之王和八卦的创始人。根据西晋初年的汲冢魏墓文献出土报告:
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晋书-束皙传》
可知战国晚期汲冢书的易传文献中并没有《系辞》,后者应是西汉初期抄袭和篡改先秦易传资料所得,司马迁进而将商人《易经》之名篡改为《周易》并伪造为周文王所作,在《史记》中伪称“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由帛书《系辞》可知,到汉文帝时西汉天下一统观的伪史框架已见雏形,天下之王被依次伪造为戲、神戎、黄帝、尧、舜。但此伪造并非天衣无缝,两汉皆知仓颉的时代与轩辕(黄帝)相近(见文16),如许慎在《说文》序曰“黄帝史官仓颉”,先秦文献《慎子》有逸文曰“苍颉在庖牺之前”,即否定了西汉政权天下一统观的伪史框架。
在先秦文献《庄子-外篇》、《荀子》、《管子》、《列子》、《商君书》等书中,伏羲被篡改为天下之王而与神农并列。所谓的《周髀算经》有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由此“包牺”之盗用可知 司马迁还将商人之算经剽窃为周公所作。伏戏在《楚辞》中被删减到仅有两处出现,其楚人始祖的身份不见踪影,与祝融在《楚辞》被篡改的情形一致。
以上为西汉时期𩅴䖒到伏羲的演变,至此伏羲的身份仍为第一代天下之王,其后的身份演变则与下述之女娲传说有关。
2. 女娲传说的演变
西汉政权对刘邦家族的世系伪造没有涉及五经,说明当时这些五经仍有部分在民间流传而不便篡改(鲁恭王所谓“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应为西汉政权欲伪造五经之尝试),本文第二节列出的西汉时期所篡改或伪造的文献名单也证实这一判断。
传世文献中有两个女娲,其一《礼记》所载“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之女娲,就是苏美尔文献Enki and Ninmah中抟土造人的女帝仙Ninmah,也即《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之女娲,东汉应劭辑录的民间传说《风俗通》仍存留有苏美尔造人叙事Enki and Ninmah的部分记忆,如《太平御览》所载“《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縆泥中于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此女娲与楚人始祖𩅴䖒无关。
其二是作为西汉政权“灭楚史”工程的一部分,司马迁为混淆视听而将𩅴䖒之妻女𧻼改名为女娲而出现的第二个女娲,此女娲之身份为伪造的王天下的伏羲之妻。为掩盖西周政权伪造大禹治水的谎言,司马迁将楚帛书(或类似文献)中真实大洪水的叙事“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格奠三天,■思保奠四亟”伪造为《淮南子》之“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继而在《列子》中伪造出蛇身人面之说,所谓“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东汉《鲁灵光殿赋》描述西汉鲁恭王所建之灵光殿,其中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画像,这是已知最早的西汉政权所伪造的伏羲女娲之蛇身人面形象。
到了东汉,以上两个真伪女娲自然引起世人的混淆,王符在《潜夫论》发出如下疑问:
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我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凡斯数,其于五经,皆无正文。故略依《易系》,记伏羲以来,以遗后贤。虽多未必获正,然罕可以浮游博观,共求厥真。
王充则在《论衡》表达其困惑:“攻社之义,于事不得。雨不霁,祭女娲,于礼何见?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董仲舒之议,其故何哉?”说明当时民间有祭祀造人之真女娲,而无人祭祀司马迁伪造的伏羲。东汉时期真伪女娲逐渐发生混同和融合,伏羲因此顶替Enki的角色,与女娲一同成为创造人类之始祖夫妇,如出土的诸多东汉画像所证实。在平行的文字领域,女𧻼之𧻼成为汉字捏的字源,由抟土造人之叙事而衍生出捏造一词,后者堪称历史语言学给司马迁下的一个讽刺性结论。
四、结论
如之前系列文章所论述,以《书经》为代表的商人族史文献经历了两次主要的篡改和伪造,其一是西周帝国成立之初姬周所造的伪史1.0,二是姬周灭亡之后周宣王时期召周所造的伪史2.0,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三种上古史同时并存、竞争和流传于各国,一是以商族遗民诸子百家之文献所代表的正史,二是以周人《伪尚书》为代表的伪史2.0,三是以楚国为代表的楚帛书部分所见的上古史。西汉中央集权帝国建立之后,伪造刘汉皇族世系、毁灭楚史、建立天下一统伪史观三者都维系于如何在这三种上古史中取舍,所谓的道儒之争,幕后真正的角力是正史与伪史之争,窦太后死后,崇尚霸道的汉武帝以田蚡为丞相并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所谓“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真实的含义是篡改和销毁诸子百家之正史、并以六经中的《伪尚书》为西汉历史观之圭臬。司马迁随即成为西汉伪史工程的负责人,其在《史记》中伪造的“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实则指其本人对先秦诸子百家文献的篡改和销毁,以《史记》为代表的西汉伪史可恰当地称为周人伪史3.0,如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自认其造假世家的出身:“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附表:楚帛书甲篇释读和注解
以下附表中{}表合文,■表字迹基本不存,◢表部分字迹尚存,□表大部分字迹仍存。“有释”表前人之释读。上古音除另有注明外均基于黄侃上古音系統。
第一章
句數 | 楚字原文 | 句尾韵 | 汉字對應 | 白話釋文 | 註解 | |
1 | 曰故天{大能}{雨日人日}䖒 | shar | 曰故天{大能}𩅴䖒 | 話說從前(有)天君𩅴䖒(讀Anshar,即渾天), | ne3=駿=狻=能,亞述語以狻喻君,駿、狻之字源來自俊,見句33註。szar2=混=渾=沌≈昏,{日人日}≈昆≈昏,an=襾, 雨代表天降,亚述最高神Anshar=an-szar2=天渾={雨日人日}=𩅴,𩅴應讀an, 䖒爲szar2的注音字(夏王Shar-Kali-Sharri=戲器), 戲~羲,歌部a。《字汇补》𩅴,火分切音昏义阙。𩅴䖒被汉儒曲解为雹戲、伏羲。 | |
2 | sul | 出自襾楚 | 出自襾楚(讀Assur,即亞述), | 按字形和文義□或釋襾。走=速=楚,襾今讀ya,sul =楚,襾楚=ya-sul≈Assur=亞述。楚,模部u。 | ||
3 | 凥于{脽爰}◢ | ◢ | 居于雎◢ | 居住在雎(或讀Shubur,即豕韋), | bir4=鶁=鶴=景,Subartu=su.bir4=月+隺≈𦞠=脽≈雎,szu-ba=爰,爰爲脽之注音字。Subartu也寫作szubur=豕,豕韋連讀即脽今音shui。按szubur發音和韻腳,◢或讀bu。 | |
4 | 氒□{人魚}二 | nu-nu | 厥田漁魚 | 在那里打魚, | 按上下文和重疊韻腳下標二應表重文而非合文。□有釋田,馬王堆《系辭》以田以漁。亞述語nūnu=魚,楚語漁和魚或均讀nu,商語魚則爲魚部ɑ。 | |
5 | ◢■■女 | nu-nu | ◢■■女 | ◢■■女, | munuz=nunuz=女,商語女或讀nuz=女子,按重疊和韻脚,■女應發nu-nu音。女,模部u。 | |
6 | 夢二墨二 | mu-mu | 夢夢默默 | (𩅴䖒)默默無聞, | 下標二表重文。ma-mu=夢,商語夢應讀mu或近似发音,亞述語 šuqammumu=默默。马王堆《道原》溼溼夢夢,未有明晦。《淮南子》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墨、默,德部,按此處押韻應改爲u。 | |
7 | 亡章𢐈二 | bu-bu | 亡彰蔽蔽 | 並不彰顯, | 下標二表重文。bu-u2-bu-u2=蔽蔽=𢐈𢐈,簟𢐈表示車廂前後用竹席做的遮蔽物, 𢐈後來與輔弼之弼發生混同。𢐈,屑部,按此處押韻應改爲u。 | |
8 | ■女{水■}■ | ■ | ■女◢■ | ■女、水◢■, | ||
9 | 𠙊雨是於 | wu | 風雨是於 | 風雨是作, | 由文(28)楚干支单阏可知如郭璞注:於,讀曰烏。於,楚語爲模部u,商語爲魚部ɑ。 | |
10 | 乃取𠭯◢■子之子曰女{之八圼} | shar | 乃娶祖徙■子之子曰女𧻼 | 于是娶祖先遷居■(雎)之人的女儿为妻,其名为女𧻼, | 據包山簡𠭯◢=𠭯𨗬。楚帛书六月月名𠭯=且=祖。giri3 dab5=𢓊=延,對應的亞述語爲ḫarrāna štešēru=誕=𨗬≈屈,兼有上路和出生之義。“祖徙□子”或指祖先遷居雎地之人。Anshar之妻Kishar =ki-szar2≈土+昏≈{之八圼}≈𧻼, 𧻼訛變爲皇,女𧻼誤解为女皇、女娲,楚字𧻼進而被漢字捏取代,聯與捏土造人之说。 | |
11 | 是生子四 | ba | 是生子四 | 生有四子, | erba=四,亞述語爲erbe。四,屑部,按押韻或讀ba。 | |
12 | ■是壤天𡍌 | gar | ■是壤天𡍌 | ■此土乃上天所賜, | gar=戈=弋=代,ki gar=土+戈=𡍌≈祚土≈踐祚。天𡍌即天祚。踐,寒部an, 戈,歌部a。 | |
13 | 是各曑{化示}{虍口■}{辵涉} | zah | 是各参化灋涉 | mul=晶=星,pa-mul=發枝。{虍口■}有釋灋,金文借灋為廢,讀ba, bal=跋,灋涉=跋涉,叠韵。zah2=潛≈涉,涉,葉部ap(王力)。《漢紀》化者得变,是各反其真。 | ||
14 | 爲□爲禼 | ? | 爲禹爲偰 | 如禹、偰所爲, | □有釋爲禹。按押韻禼或讀sa。 | |
15 | 以司{土□}壤 | la /lang | 以司□壤 | 以在□(各自的國)土司職, | {土□}有釋堵,堵=𩫭, 《說文》垣也。su3-la2=壤,唐部。 | |
16 | 咎而{之止}{辵午口} | tat | 咎而止達 | 有災而不通達, | 《說文》咎,災也。{辵午口}有釋達或逞,兩字形義相近。達,曷部ɑt。{之止}有釋止,楚簡帛多處證。 | |
17 | 乃{上下}二朕{辵叀□} | bal | 乃上下腾轉 | 于是上傳下運, | 下標二表合文。{辵叀□}有释轉或傳,bal=轉=傳。轉,端母寒部an,與腾混讀。《說文》騰,傳也。《洪範五行傳》天者轉於下而運於上。 | |
18 | 山陵不{爻戈止} | lug | 山陵不殽 | 山陵不生长(草木), | bulug3=爻=bu-lu-ug=畜,殽,豪部。畜,沃部uok,與lug合。 | |
19 | 乃命山川四{母日} | mud | 乃命山川四海 | 于是使山川四海, | 《說文》命,使也。亚述语mud=暮=母,ud-mud=晦。晦,咍部,按此處押韻應改爲u。 | |
20 | ■{宀屮炅}{既火}曾{既火} | kuet | ■熏氣烝氣 | ■(受)熏氣烝氣, | 从字形和熏烝一词可确定疑難字“曾”。既、氣,同为沒部uət,爲楚語發音,異於商語。《白虎通》壎之言熏也,阳气于黄泉之下,熏烝而萌也。 | |
21 | 以爲亓{爻戈止} | lug | 以爲其殽 | 以使其生長(草木), | 《禮記》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疏: 殽,效也,如句18註原義應爲生長。 | |
22 | 以涉山陵 | ru | 以涉山陵 | 以(便)跋涉山陵。 | 夌發音爲六=入, ru=入。陵,登部,按此處押韻應改爲u。 | |
第二章
23 | 瀧{水□}凼澫 | 瀧汨凼漫 | 河流泛濫、水潭漫溢, | bur2=布=龍,瀧應指無約束之泛濫。{水□}有釋汩,字義與瀧相配,《書-洪範》汨陳其五行,《正義》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
24 | 未又{日月}二 | 未有日月 | 尚未有日月曆法, | 下標二表合文,合文{日月}特指日月曆法而非日月。《書-洪範》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
25 | 四神相戈 | 四神相戈 | 四神交替, | 見句12註。 |
26 | 乃{之止}以爲歲 | 乃止以爲歲 | 于是以(循環一周之)止爲一歲, | |
27 | 是隹四寺︗ | 是惟四時 | 所謂四季, | 本句之後原文有一條格記號,按句數此處爲本篇中點,按章節內容此分隔記號则應置於句22之後。 |
28 | 倀曰{生■}{木倝} | 長曰青榦 | 春爲青櫟, | {生■}有釋青。ildum2=igi.nagar.bu=倝,nagar= alla=櫟,見文(28)alla也是亞述十二月之月名。 |
29 | 二曰朱◢嘼 | 二曰朱丹單 | 夏爲旃檀, | 按字形与上下文◢應釋爲丹而非四。亶通作殫,單指檀,朱丹檀應指旃檀。亚述语dāmu=單,血紅之義。《說文》單,大也。 |
30 | 三曰{羽■}堇難 | 三曰翯黃難 | 秋爲白柏, | erin=鷹=鬆,erin babbar2=鬆柏,指白色的鬆柏,亞述語發音爲tiālu,故{羽■}與翯有關。ti=矢~黃, 夏語hanu=漢=灘~難,黃難或是tiālu的擬音。 |
31 | 四曰{◢水}墨{木倝} | 四曰◢墨榦 | 冬爲墨櫟。 | 《爾雅》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
32 | 千又百歲 | 千又百歲 | 過了千百年, | |
33 | {日月}二夋生 | 日月俊生 | 帝俊(編制)產生了日月曆法, | 下標二表合文。此夋字不同與《郭店簡》之允字,聯與句44。見文(26)商族始祖Gur-sar=兌甫=傅說,兌通㠯,亚述语lasāmu =sar=走,奔跑之義,Gur-sar=㠯+走=夋,这應是夋字的来源。傅說爲容成氏Ur-Nanshe之祖父,在传世文獻中兩人被篡改爲黃帝,《文子》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淮南子》苍颉作书,容成造历。 |
34 | 九州不{甬土} | 九州不壅 | 九州不(再)壅塞, | sug=甬=雍 |
35 | 山陵𠍵{血夨} | 山陵𠍵侐 | 山陵永久安寧。 | |
36 | 四神■◢ | 四神■◢ | 四神■◢, | ◢有釋乍或亡。 |
37 | 至于{辵复}天旁{辵童} | 至于復天旁𨔝 | 到了天傾覆而大動的時候, | 戰國金文復通覆。《說文》旁,溥也。溥,大也。此處描寫大洪水事件。 |
38 | {干攴}{□攴}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木青} | 攼□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 | (就)捍衛他們的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的精氣生命, | {□攴}兼有斁、畏之形。此句之黃木或爲誊写者誤解句30之筆誤。 |
39 | 炎帝乃命祝融 | 炎帝于是命令祝融, | ◢有釋乃。Gilgamesh=dingir.bil2.ga.mes=帝薪且彰,亞述語šarāpu=bil2=炎,ṣarāpu則有金屬融化之義。見文(27)楚字融或來自周人對衛之竄改,祝融即大衛Ubara-tutu,此字與ṣarāpu之融發生混同。 | |
40 | 以四神◢奠三天 | 以四神格奠三天 | 以四神端正奠定三天, | ◢有釋格或降,按上下文應爲格。《方言》格,正也。 |
41 | {糸■}思{孚攴}奠四□ | ■思保奠四亟 | 維繫和確保四擎天柱的穩定, | □有釋亟,un3=亟,擎天之义。sig10=維=束=囟=蔥,szag4 sig10=心+囟=思,按上下文{糸■}或爲維,《傳》維,繫也。《淮南子》天柱折,地維絕。思或通假爲繫,《古今韻會舉要》(思)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也。{孚攴}有釋保或敷,𤓽=保,楚字{孚攴}按形釋爲保,音則混同與敷。《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淮南子》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
42 | 曰非□天則大{血夨} | 曰非九天則大侐 | 說非九天傾覆則已是大憐恤, | □有釋九。 |
43 | 則母𠭖{□攴}天霝 | 則毋敢□天霝 | (人類)則不敢□ (忽視)上天的旨意。 | {□攴}之□從字形看爲𡩜和蔑之混合。《廣雅》霝,令也。 |
44 | 帝夋乃爲{日月}二之行︗ | 帝俊乃爲日月之行 | 帝俊于是編制日月運行的曆法, | 下標二表合文。馬王堆《經法》數日歷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本句之後原文有一條格記號,或表本章結束,前兩章的句數均爲22。从内容看本句或可移至第三章。 |
第三章
45 | 共{工攴}□{之止} | 共攻行止 | (衆人)共同研究日月曆法的运行周期和置閏規律, | □應釋行,亦見林巳奈夫。行止指日月的行與止,止指類似句26之周期及相關置閏。《广雅》攻,治也。 |
46 | □日四寺◢ | 十日四時◢ | 十日和四季◢(行度運數若停止), | □有釋十。按上下文和押韻,◢或为止。《律曆志》五聲清濁,而十日行矣。 |
47 | ■神則閏 | ■神則閏 | ■(四)神則居門中不行(以設置閏旬或閏月), | 按上下文■或爲四。《說文》閏月居門中。《楚帛書》月閏之毋行,nun=王,閏取王之商語發音。《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由於無閏四之說,斷句“閏四”不通,韻腳也不相配。 |
48 | 四◢母思 | 四亟毋思 | 四□(擎天柱) (若)失去維繫, | 按上下文和字形判◢應爲亟。 |
49 | 百神𠙊雨 | 百神風雨 | 百神、風雨、 | |
50 | {䢅日}禕亂乍 | 辰禕亂作 | 黃道禕神之衆星座(就會)混亂, | lamma=韋,禕指亞述著名的Lamassu保護神,也是黃道星座之神。《宋書》精氣貫辰緯。 |
51 | 乃{辵□}{日月}二 | 乃逆日月 | 于是迎逆日月, | 下標二表合文。{辵□}有釋逆。《潛夫論》迎逆日月,順天之則。 |
52 | 以{辵叀□}相◢思 | 以傳相◢思 | 以曆法的傳承而相維繫, | 按上下文◢或爲維。{辵叀□}=轉=傳。 |
53 | 又宵又朝 | 有宵有朝 | 有黑夜、有黎明, | |
54 | 又晝又◢︗ | 有晝有夕 | 有白晝、有黃昏。 | ◢有釋夕。本句之後原文有一條格記號表本篇結束。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2-28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