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论文首发权—一个没有硝烟的科技话语权战场 精选

已有 12925 次阅读 2018-11-27 16:25 |个人分类:杂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内近些年一直在讨论论文首发权,觉得国际期刊“常常”会歧视来自中国的稿件,所以鼓励大家要在国内中文首发。但其实,首发权的问题,也不能把它说成只有中国作者抢首发,人家歧视我们,其他国家的作者也一样。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有太多的“阴谋论”。有学术的地方,就会抢首发权。我想要说的是,首发非常重要,但首发在有影响的国际期刊也非常重要,要有国际影响。如果首发在一个几乎没有人知晓的地方,和有没有争得首发权也没有太大差别。100克拉的钻石丢在一个露天旷野,没有人知道它在那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有自己能掌控的国际期刊,才能在首发权争夺战中赢得主动。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关于首发权的个人经历和作为期刊主编的经历。

2006年时我和我的博后做了一个自认为很有影响的工作,投到Science, Nature, PNAS, 还有几个植物学的主流期刊,都给毙了。一是确实可能不是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即使自己这么认为。 二是“闯入了大牛的自留地”,肯定不受欢迎,从审稿的不疼不痒的审稿意见和拖拉也许可以判断。也许兼而有之。但自己总是比较自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这篇文章,因为博后的离开,也就不了了之。

这几年做Horticulture Research (园艺研究)主编,有过四次抢首发权的经历。2016年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写邮件给我,说他们和一个国外的实验室在争首发权,问我们能不能加急处理。 看到邮件,想起2014年我去登门宣传过《园艺研究》,还向他月了稿子。园艺研究那时还没有影响因子,而且非常缺稿子!有这个名牌教授要在我们期刊首发,当然是求之不得啊。我说赶紧投稿,我们第一时间处理,投上来,我亲自处理,邀请大牌专家审稿,打电话希望三天提交审稿意见。回到作者那儿,我要求三天修回来。他们正赶上独立节,假期都没有休,我们再加急,然后送排版、校对、上线,一路加急,2个星期就完成。等我们发出来了,我问他和谁抢?他说和一个中国的团队争(美中竞争)。我想,我成了“千古罪人”了。但抢就是抢,从期刊角度看,我们胜了!

第二和第三次情况差不多。第二篇发生在2017年,第三篇是今年夏天。第二篇的作者是在美国的一个教授做的基因组编译技术,第三个是国内一个作者我也不认知。他们向我求援。各自的一篇稿子在一个主流高水平期刊审了两轮,还是要求修改,再改来改去,又会是几个月。其他消息来源说美国的一个实验室在和第二篇论文竞争(中美竞争),而英国的最牛的一个国际研究中心的一个国际顶尖学者也快做完, 在和第三篇竞争(中英竞争)。作者担心再拖下去就不发出来了,希望在《园艺研究》首发。我说你们先投稿,并把两轮的审稿意见邮件转发给我,不是截图(截图可以造假要预防上当),然后我亲自仔细审稿,和一些专家咨询,三天后,我就决定接受,并立即送排版、校对、上线,2个星期搞定。当然,我们首发了这两篇文章,不知是不是杀死了另外的竞争的文章,我们不知道,也不在乎了。

最近发生了第四起。8月初我在美国开美国园艺学会大会,听说美国的一个实验室已完成中国的一个著名园林树种的测序,正准备投稿。到10月初国内的一个同事也得知这个消息,向我咨询,能不能在《园艺研究》首发,什么时候能发。我问了一些细节,发现论文质量需要有专家把关。我介绍了一个年轻专家(主做和主写了Nature的论文)帮助,从结果最后分析,图表制作、第一稿写作给予学术和质量支持。稿件投上来,我亲自做语言润色,返回修改,再投稿,请副主编尽快处理,结果,副主编连夜亲自审稿,作为发过几篇Nature子刊的副主编,认可质量,再小修一次,对部分数据再重新分析,接受后再请Nature做语言润色(我的修改有时还是会漏掉一些小细节),然后排版、校对、上线(居然英国人也在半夜给我们赶上线,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从头到尾一共50天!周末和晚上加班跟踪,太正常了,就为了抢一篇稿子的首发权!至于另一篇稿件在什么阶段,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这篇刚结束,接着又来一篇。放在当下中美科技竞争的大格局下,这篇可能会更刺激!

论文代表了国家的科技话语权。抢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是争夺科技话语权。作为期刊,要服务作者,无论哪儿的,要保证他们首发。这是体现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所有期刊竞争的重要战场,无硝烟的争夺话语权的战场。

如何才能抢得首发权?首先自己要有世界一流期刊,期刊要有信誉,人家奔着你来, 你也有权首发,才能首发。第二是,还是要坚持质量,认准质量后要果断决定,要敢冒风险。首发一篇烂文章,会被人笑话的!第三要决战速度, 首发,就是抢速度,要“急行军”。第四是信息,如何才能知道你在和别人竞争?信息就成了关键。所以建议学者要把耳朵“竖直”一点。多参加学术会议,要了解“行情”。还有发论文也要快,不能拖,有时一拖就错过了节点,期刊也爱莫能助。毫无疑问,我们的金色OA出版方式也给我们助了一臂之力。

最后一点思考:要不要在中文首发?我不反对在中文首发,但中文首发后没有国际检索,人家还是不知道,短期不知道,长期还是不知道,首发后的效果很小,有什么用?还不如发国际预印本。还有,国内的“旧石器时代”的纸质印刷、定期出版模式也该淘汰了。

程宗明, 20181125日星期日,初稿如皋, 27日定稿南京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148598.html

上一篇:做大做强中国的英文国际期刊,必须硬性“挤入”现有期刊领域
下一篇:中国国际英文期刊既缺期刊小店更缺期刊大商场
收藏 IP: 71.87.176.*| 热度|

30 武夷山 李剑超 刘立 郑永军 陈飞 杨正瓴 李万峰 蔡小宁 白禹 王亚娟 黄永义 高建国 江克柱 梁洪泽 李万春 周浙昆 汤茂林 林志远 王善勇 周健 刘燕珍 周春雷 左宋林 高友鹤 胡泽春 韩晴 魏泉 强涛 zjzhaokeqi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