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学术争论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正常?

已有 9576 次阅读 2017-9-19 03:35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前几个月“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连续报道了中国天文望远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争论:是采用三镜还是四镜方案。以两三个院士为一派的主张四镜,强调的是目前世界目前只有三镜,还没有四镜,要超越,另一派,包括华中科大的“少壮派”,认为三镜的已是世界最前沿,四镜的风险太大,世界没有先例。两派相互争论,各自发表观点,引经据典,还请来国际各路专家。有些比较客观,谈技术谈目前和未来需求。看文字,有些比较“霸道”,说话似乎居高临下。到目前,似乎这个发改委资助的超大型基础大工程项目已经论证了很多年,还未定论!

因为我的学术领域不在天文学,自然对争论的学术问题不懂,不能也不会发表专业意见。但我关注的是这件学术争论本身,就是国内关于学术争论的氛围和学术环境。很奇怪的是科学网几乎没有什么博文谈这次虽是天文界,也是整个学术界应该关注的大问题。

我在美国做教授至今已有26年多,学术争论是再正常不过的学术行为,也是大家最“享受”的快乐。同行在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上,同事在科研合作中,老师和学生/博后讨论课题时,这种争论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要是没有学术争论,就好像就不是在做学问,就不好玩。在中国,本来学术争鸣也是一直受到鼓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在国内兼职7-8年,这种争论和学术讨论,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似乎看到的越来越少,听到的争论声音也是是越来越弱。学术会议也是以建立人脉、加深“友谊”和收集信息为主。特别是当“权威学术人士”和行政官员开讲时,几乎是一面倒。我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以前这种争鸣现象很普遍,而现在在学术“权威”前变得唯唯是诺,不敢、不愿挑战?我觉得其核心是资源的垄断:项目建议的垄断、各部委和发改委超大型项目经费的统领权垄断、人才项目评审的垄断、成果评审鉴定的垄断,等等。程序总是正确的:我们是请最高“学术权威”们做“裁判”的。

这些统领权和支配型生态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弱势群体自然就要抬轿子,一个人抬,几个人抬,有了好处,有了利,大家也就跟着抬。被抬的人,坐着轿子自然舒服得多,被抬惯了,自然就不想走路了,能通过指示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费神和劳神?12五期间还有一些“873”、“863”等比较专业的合作项目,很多人都有份,能参与。还有些竞争。到了13五,把十几个毫无相关,或几乎无关的项目整合到一块,说起来冠冕堂皇:协同创新,全局一盘棋,其实就是pot-luckdinner –参加的人各带一个菜,主人多准备一点东西,然后一起吃饭,吃完饭就散伙。所谓协同,就是,邀请谁,谁带什么。拿了菜,各吃各的,知道谁带的什么菜。汇报时,各人写一个,堆在一起,请各自的朋友来验收一下,成功!皆大欢喜。创新,还是各创各的,还是碎片化的。过程中几乎几乎也没有什么交流,还相互防着,谁都想首先发表最好的文章。当这种“权威生态”建立后,学术的争论基本就没有了,谁敢哪?这时我的个人之见,估计比较偏。

所以天文学领域的这场围绕“三镜还是四镜”的争论,我觉得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学术雾霾”后的一股清风。希望这股风越刮越强,越来越频繁,以荡除“学阀”和“权阀”的“霸风”。让学术回归到学术本身,探讨,争论,真理,越辩越明。最关键的是不能人身攻击。

程宗明2017918日星期一, Big IslandH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76613.html

上一篇:教育部会认可或参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吗?
下一篇:Horticulture Research (园艺研究)杂志影响因子被更新到4.554
收藏 IP: 98.147.121.*| 热度|

17 苏德辰 蔡小宁 肖建华 梁洪泽 张明武 冯大诚 谭平连 晏成和 朱志敏 史晓雷 杨正瓴 陈楷翰 牛凤岐 马志超 刘用生 王庆浩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