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与“文化自信” 精选

已有 19111 次阅读 2017-8-11 12:36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刚发过一篇博文,说德国科技期刊在近100年前的消失,是因为在科技论文发表语言的战争中,德国(还有其他非英语国家)输给了英美,所以现在西欧,乃至全世界的有影响的科技刊物几乎都是英文的。前两天科学网的胡升华老师的置顶博文“已讲三遍: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80214-1070172.html,把学术出版上升到“文化自信”的理论高度,现在我想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一是应不应该有这个自信,二是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三是如何才能建立这种自信。

先说一下我认为的学术出版生物链的四个级别:最低一级:单篇学术论文,中级:学术期刊,高级:出版社/商,最高级:学术期刊声誉评价。

先说应该不应该有自信。毫无疑问,要有自信。中国除了18-19世纪的200多年,几乎一直很有自信的。1979年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发现和国际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学西方,全盘西化的风潮在中国流行。当时我们很多留学生更觉得如此,因为差距只在太大,我们的自信似乎找不到了,各种研讨班、讨论会一个接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找回这种自信。通过30多年的努力,这种自信又回来了,经过了非常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整个中国方方面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赶上了,自信自然就有了。一个没有自信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倒是这些年,美国的自信似乎在缓慢失去。

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记得90年代看过一个美国NSF的报告,80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发表的科技论文差不多,整个国家大约一年2000篇左右(具体数据不清楚了)。但近30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中印的差别远远比GDP的差别大得多!而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看看今天中国和印度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如果没有中国排名第二的SCI总论文数和相对较高的均引用数,如果想想如果这些论文大多数都是用中文发表的话,恐怕这个“国家影响力”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恐怕是没有那么高的科学自信的!所以自信是要有物质基础的!

在发表论文方面,20-30年前,对绝大多数国内科学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在学术出版的生物链中,我们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自信!而这个自信又是建立期刊一级自信的基础!

再来看看国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全世界被SCI和SCIE收录的期刊将近10000本,而中国“拥有”的刊大约200本,占了大约5%,SSCI收录的期刊大约有三千多,国内的就更少了,我没有具体数据,应该不会超过3%, 艺术类的期刊更不用说了!但是,近些年来国内通过艰难的努力,也出现了一些水平很高的期刊,如李党生做执行主编的CellResearch,上海植生所的Molecular Plant,清华大学的好几本刊,达到了国际知名水平。但从整体数量和水平看,差距仍然非常大!而做出一个一流,甚至稍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至少也要5-10年的时间。而且这个过程很能人为加速。

不管怎样,国内有一些学者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奋进。李党生做出了Cell Research,前两年开始做一个接盘的刊,CellDiscovery(细胞发现或细胞探索),清华也有一系列的工程相关的刊,四川大学和华西医院的BoneResearch和其它的刊,都在努力,做成系列刊,或扩大出版范围。这是一个系统、长期工程。看看西方出版的学术期刊,很多都是上百年,而且坚持高标准。但是这些很多百年老刊也正受到“新兴”期刊的冲击,也让他们变得不那么自信了。不是用什么语种发表的困惑,而是受到影响因子和出版模式的冲击。与时俱进的期刊和开源出版模式的期刊就发展得快,而一些僵化的刊生存也受到威胁。所以中国要想在期刊水平具有自信和获得自信,必须创刊一大批高水平期刊,我觉得至少1000-2000种被SCI、SCIE、SSCI和AH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不是中文期刊!有了这个实力,自信自然就有了。

至于要不要用中文发表,我个人看法,恐怕没有必要!上一篇已经说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想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作为科学家,没有任何选择,从语种上来讲,现在科学家用英语发表论文,基本没有问题,特别是再过5-15年,新一代的科研人,谁还不会英文写作,还做什么科研,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创办新的学术期刊,也不应该有问题,办刊又不是特别高精尖的工程,而是有一批志在办刊的学者!国内已有很多成功创刊的案列。国内现在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国际期刊任副主编和编辑,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至于主编人才,全球这样的人才也很多!国内也有一些学者担任主编和联合主编。尽管我不太同意这个会中很多观点,但倒是很同意刘忠范院士的呼吁:为什么不能引一批(像李党生)这样的一流、专业的学术编辑和办刊学者?如果启动这个工程,10年,中国就可以有几百种优秀期刊,但这是个慢活,想要让现任领导看到效果,当然不太可能。

如果要用中文发表,中国现在已有5000种种刊,业界人士应该很清楚问题在哪儿,有多严重。没有国际影响,再怎么吆喝,也没有优秀稿件。所以要做好中文期刊,还是要先练好内功。虽然很多网络上暴露的问题也许是少数,但影响却很不好!即使是每个学科列出10个中文期刊用于科学家学术评估,可以想象这些刊如果被选上,还不要牛逼疯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更不用竞争了。但这些刊,在国际上有多大影响,还真不好说。

再说学术出版的第三个层次:出版商。出版商或出版社,和期刊一样,是一个无碳产业!中国自称发明了现代印刷术,但学术出版的“龙头”、“羊头”、“猪头”几乎全是由西方国家和学会垄断。虽然德语和荷兰语的期刊基本被消灭了,但却有世界一流的出版商(如Springer和Elsvier)!近些年来的新兴出版商,BMC,PloS, Hidawi, MDPI,等等创刊了一大批开源型学术期刊群,特别要提到的是Hidawi,几个埃及搞计算机的人利用国际学术界资源几乎无成本地创建了一个大型出版社!想想中国有多少资源?花多少钱引进人才,为什么做不出这样的大事?我们的教育出版社,农业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在干什么?看看中国的电商网络有多发达!建一个网络平台,汇集学术期刊,不能说是小菜一碟,至少也不是太难的事!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利润太低?结果呢,几乎现在所有的中国的英文刊都是和国外的大型出版商合作,所谓借船出海!所以我觉得科协可以做很多事。

最高端的一级,学术期刊的声誉评估,是对原始数据的再分析,有更高附加值。WoS的JCR几乎是一家独大,仍然是龙头老大。自己不拥有一本刊,赚的钱似乎不比别人少!独立评估是它的原则,凭数据说话!评估机构和杂志没有任何直接利益关系。做出来的评估让人心服口服。除了IF,Scopus数据库也开始做期刊评价,发表Cite Scores,但他是Elsvier的一部分,自己是出版商,又做期刊评估,有点有利益冲突的嫌疑!当然还有其他的,谷歌学术评价杂志的H5,能不能成为主流,拭目以待。国内能不能挤进去,希望不大。

学术出版和文化自信之间的直接关系应该是实力。 虚的自信可以说,但真正的自信一定是靠实力。而实力是靠自己挣来的。中国科学家在发SCI论文方面已经很自信了,但只是在出版的最底层。学术期刊这些年已有很大进展,有一批优秀期刊,但这是个慢活,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但国家如果采取的措施到位到点,还是可以加快推进的!挤进这个中段市场还是有希望的,毫无疑问应该是英文为载体的。这个自信正在缓慢建立!让大家把最好的,甚至一般较好的文章都发到中文刊上,短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建立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和双一流建设大学,再自信都是没有希望的—希望我的预言是错的!出版商这个高端平台是需要国家意志的,教育部、中科院可以做的事不少,但真正懂学术出版的人在哪里?体制的限制如何突破?对制度自信,就应该稍稍松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

想想80年代的电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等行业,都是在没有基础,或者是在被完全打趴下后,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疯狂的国际竞争没有导致这些企业的灭亡,而是越竞争,发展越快,自信越强!或许,中文刊也得经过这样的极其痛苦的过程?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由中文刊的主编们去思考,去解决。练好内功,像乒乓球和美式足球一样,提高质量,重树信誉,我相信中文期刊会回到自己的春天,找回自己的市场和读者。有自信去竞争,才有自信获得生存和发展。到时,即使别人不和你玩,你也可以自己玩。如果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也想像中国足球一样,在一个国际竞技项目上,想让贝克汉姆加入中国足球队(把最好的文章发到中文期刊上)?可以的,只有当中国足球队的水平达到英超冠军的水平。

程宗明,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上海浦东机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70622.html

上一篇:德语科技期刊-德国人一点自信都没了
下一篇:中国英文期刊出版的路会非常艰难
收藏 IP: 24.151.153.*| 热度|

43 李研 梁洪泽 马省伟 刘立 庞晓明 王代平 雷宏江 宁笔 蔡小宁 陶勇 张琳 陈洪波 李伟钢 姜咏江 苏德辰 周浙昆 罗汉江 任胜利 刘向军 吕健 石磊 邱敦莲 王启云 牛登科 季丹 韦玉程 高建国 秦逸人 吴施楷 王从彦 许海 夏华向 陈理 蒋永华 xlsd qzw bridgeneer liyou1983 zjzhaokeqin AliceRChen huxn neilchau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