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pensesame 周锋,研究员

博文

访英见闻录(9)-再谈积累、分享,以及学术规则 精选

已有 5764 次阅读 2013-7-31 05:27 |个人分类:个人心得|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学术评价, 规则, 选择性, 共同作者, 新发型

   我曾经谈到自己做科研的体会,认为积累和分享对我们的进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见访英见闻录(六)积累 -- 国内实验室亟需的最重要科研经验之一。要实现积累和分享,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彼此尊重学术成果。


   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在他人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作;或者他人在自己基础上更上层楼。如果没有连对方已完成工作的尊重都没有,会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吗?我想是不会有的。如果只会从他人那里继承,而自己却非常吝啬,只进不出,还会有人愿意一直与你分享吗?除了我们的父母可以对我们单向付出、不求回报之外,上帝,如果有的话,也做不到。


   怎么样才算学术尊重?起码的要求,认可他人的学术贡献。在现代科技史上,我们经常看到某某理论、方程、现象已人名来命名,Navies-stokes方程,Ekman漂流,科氏力...诸如此类,都是后人对他们的学术成果的尊重。西方的发达国家做的尤其好,他们不仅以这种传统命名西方的科学家,也以相同/相似的方式对待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的发现,譬如陈氏(陈景润)定理。因为他们传统意识里知道尊重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尊重他们的学术贡献,也使自己在将来的贡献得以被尊重。这种贡献,无论大小都被尊重,尽管不一定被用人名来命名。


   只可惜,在我们国家,不仅缺乏这个传统;目前来看,也无法学习这个传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术评价只看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了!!!假设一个人参与了很多工作,但都不是以主要角色起作用,即使他一直在贡献,一直在团队里很好的支持他人。但在涉及到晋升、评比的时候,他相当于一无所有。似乎给他的一点点荣誉都是出于怜悯。想想看,是不是你们身边有很多这种情况,甚至你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不仅是我们不懂得认可他人的细微共享。还部分因为我们破坏了另一种规则,把学术发现和成果当做“礼品”施与本该不该被施与的人,譬如,让不该署名的人参加署名。


   我们中国,一直在尝试融入国际世界,尝试学习西方的规则。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尊重和完整继承这些规则,我们只是选择性尊重规则的某些部分。如何选择尊重哪些部分,那是看掌握言语权之人的需要。在这个情况下,被选择尊重的那些“规则”--如果还叫规则的话,也已经是变异的规则,并非从国际社会继承的完整规则--往往对我们科学圈人的大多数很残酷。残酷的逼迫大多数人失去耐心、信心、幸福感甚至荣誉感,变得浮躁、鼠目寸光、变得没有真正放松的时刻。


   我们选择性尊重规则的结果,最终来看,是选择了一条对我们自己更加残酷的道路。规则持续下去,也会残酷的对待陆陆续续加入圈子的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到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后悔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657-712745.html

上一篇:[访英见闻录之8]最后的战斗
下一篇:2012年Nature及其子期刊发表指数,中国的快速上升和隐忧
收藏 IP: 2.24.71.*| 热度|

7 朱志敏 罗德海 李庆祥 李宇斌 张士宏 许静远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