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伤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f8641

博文

从范进说起:精神世界的没落

已有 4113 次阅读 2013-11-27 09: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只要是读书人,大概没有不识得范进先生的,对于不知名的人少不得要拿名人来说点事。

范进按他老丈人胡屠夫的说法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谓“忠厚”,即为人淳厚老实,不会弄假骗人。去应试,当学道问他多少年纪时,他如实回答说:“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问他考过多少回了,答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了。”又问他因何总不进学,他只说自己“文字荒谬”,并没有埋怨有司不明的意思,都深合敦厚谦恭之旨。虽然进了学,当被丈人训斥辱骂得“摸门不着”时,仍是必恭必敬,礼数周到。所谓“没用”,是说毫无谋生手段,家中生活常靠杀猪的丈人接济,去应乡试竟使母亲饿了两三天。抱个母鸡到集上,并不会吆喝叫卖,只是“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这几天的热门人物王同学虽不是“老考童生,童声考到老”,直接“读到了博士后”(视频中言语),却也是一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谓“忠厚”,导师给了口头许诺也就信了,说不得平日里也这样被“忽悠”过多次,被忽悠了还能忍受四五年,只为还存着“希望”,想来在他导师面前也是毕恭毕敬,礼数周到。所谓没用,老爹未死之前靠爹接济,老爹死了靠老妈贴补,可见其在谋生上的不成熟,在执行人到了他还在说着“真的来了”,像极范先生的“我中了!”王同学其实还没走出“自我中心”的阶段,从心理发展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何造成王博士这样呢,这或许以咱们中国的文化有关系,他的父母无缘接受高等教育,于是乎在娃儿能继续“读博士后”的时候,当然是砸锅卖铁地供着,即使这个娃儿是多少年岁。对于这种作为父母的期盼,在当今社会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越是家庭条件一般的越是期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但这种期盼却在逐渐的淡化,看看执法人员对研究的认识,做研究也是要吃饭的,物质需求在不断扩大,精神需求在不断萎缩,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作为普通人生活每天都没有安全感,物质得不到满足,作为读书这样的上层建筑也就没有必要。近些年高考弃考人数持续上涨说明了人们对精神的渴求已经在工作的需求中不断变得微不足道,变得更加急切,本想用急功近利的,但读过大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或许读完高中你能放下身段去做很多的苦力活,但若是上了大学再去做体力活,心不甘情不愿不说,社会眼光如何看又是一方面,或许有人会说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得不考虑很多人,特别是很亲近的人,而越是如此,越容易为了至亲的人去委屈和放弃一些东西,然后就成了责任。

中国人对读书有句名言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那时候几朝几代都只考那么几本书的年代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但面对现在人事改革、教育改革两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的时代,还“一心只读圣贤书”必然就要被动了,所以无论您是老师、研究员还是公务员、公司员工,空余时间得关心下社会变迁的那些事,别觉得那些大事跟咱们无关,其实跟大家都息息相关,说不定那天就突然具有相关性了。

大家都知道习惯有时是好事,有时却未必是好东西。比如我们生活中可以同时做几样事,那是因为同时做的事里面有我们已经很熟悉,已经成为习惯。但若是对于创新这类东西,习惯就未必是好事了,对于注重物质而冷落精神发展的事成为了习惯,我首先想到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长此下去,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美誉或许就长久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2192-745030.html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下一篇:辩驳学生是否选择读研与诚信
收藏 IP: 113.140.22.*| 热度|

21 刘洋 余昕 王春艳 鲍海飞 王峻晔 白图格吉扎布 文双春 林涛 孙学军 陆俊茜 翟自洋 刘进平 金拓 郑小康 余洪波 郭宪光 王加升 zzjtcm anran123 xuexiyanjiu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