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转载]阅读中的青年学者 ——2019年度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阅读书单

已有 3380 次阅读 2020-1-16 17:13 |个人分类:图情学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阅读中的青年学者 ——2019年度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阅读书单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昨天

•青年学者阅读书单

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


题图源于网络

编者按

伴随信息技术发展,阅读的平台和方式虽然有变化,但是阅读的本质没有化。阅读一直是所有学术研究者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读书进行思维训练、开阔眼界,也可以修炼内心、提升生活品质。随着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青年领军人才。关注和了解他们在读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也许能为更多优秀同仁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我们策划了“阅读中的青年学者”这一年度栏目,定期刊发若干学科青年学者的年度阅读书单。2019年12月,《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发布“2019年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阅读书单”活动信息后,得到了信息资源管理与数据科学领域广大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我们精心筛选了国内外1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位优秀青年学者,分享他们这一年阅读中感悟最深的一本书。这些书内容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既有出版多年多次再版的传世之作,也有近两年出版的畅销书;既有研究感悟,也有方法论著。“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一本好书可以启迪心灵,可以引发思索,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期待我们能与所有读者一起,在他们的分享中收获一本好书,开启一次新的读书旅程。




为了方便大家参与,我们专门在豆瓣上开通了阅读书单的讨论小组,具体方式:

1、http://www.douban.com/group/681313

2、扫描下方二维码




3、在豆瓣“小组”中搜索“阅读中的青年学者”

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众乐乐”的阅读之旅吧!


名: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者:

[匈牙利]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贾韬,周涛,陈思雨译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

阅读人:

胡志刚(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

2018年,我的同门师兄评上青年长江,工资一下涨到我的四倍多。 
和大部分老师一样,我有时候会觉得科研领域真不公平:为什么每天吃同样的饭,干同样的活,努力、能力也都差不太多(其实还是差不少),却可以拿我四倍的工资?! 
嗯,这科研评价体系是应该改改了。 
那时候,我还没有读到这本《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不知道成功与努力、能力之间,虽然是正相关,但是并不成正比。 
一个企业老总的工资是普通员工的270多倍,一个流量明星的年收入可能是其他普通演员的上千倍,他们并不需要比后者高出几百几千倍的能力和颜值。 
巴拉巴西告诉我们,能力符合正态分布,而成功符合幂律分布。 
所以,能力差一点,成功就会差上很多。 
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榜一”可能仅比“榜二”好看1%,但是它的销量常常是后者的十几倍。
从这个角度来讲,《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其实是一本非常治愈的书:因为它揭露的成功真相太残酷,以至于我们应该庆幸,一个青年长江学者的收入仅比我们高四倍。 
如果基于商业上的成功法则,凭借他们的学术影响力(比如被引次数),他们本应该比我们,比现在,富有的多。 
了解到这一点,我第一次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如此的释然。 
我在35岁的高龄还能被这样一本“成功学”著作“洗脑”,是因为巴拉巴西是以科学家(虽然他其实也算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了)的身份来写这本书,他的论证依据的是硬邦邦的数据分析,而不是鸡汤熬制出来的成功故事。 
这样颠覆人生观的“成功定律”在书中还有很多。掌握一些成功定律,未必能让我们变得更成功,但至少会让我们少一些抱怨———因为无论你是不是抱怨,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和残酷真相。



名:

反常识

者:

[澳大利亚]邓肯·J·瓦茨著;吕琳媛,徐舒琪译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 

阅读人:

贾韬(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教授)

我们喜欢用常识解决问题,常识让事情变得简单、规整;我们习惯于总结规律,让世界变得如我们想的那样条理清晰、线索分明;我们总是花大力气来预测未来变化,希望能提前窥得明天的样子。可是,结果究竟怎么样呢? 读完澳大利亚著名学者、网络科学奠基人之一、雅虎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肯·J·瓦茨的《反常识》一书,你会发现,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常识会阻碍人们对事情的理解
每当我们理解或解释某件事时,总是在已经知道了唯一的结果之后再去反推事情的原因,根深蒂固的常识观念会自动把最显而易见的答案组织好,这时如果不加以思考的话,就会轻易做出判断,掉入常识思维的陷阱。学会正确质疑自己的直觉,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之前“自然而然的”和“习惯性的”行为,必要时能够抛掉之前的想法,这就是反常识的理念所在。 
世上并没有标准答案 
世界的规律、成功的秘诀,大家都挤破脑袋想要了解,但标准答案真的存在吗? 彼得·蒂尔曾说:“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因其解决了独一无二的问题; 而所有失败的企业都是相同的,因其没有摆脱竞争”。是的,无论是个人、企业的成功,还是艺术品的流行、历史大事的发生,往往有极大的偶然性。我们可以为他们总结出无数条理由,但这并不适用于其他任何地方,只是事情发生经过的描述而已, 盲目的学习这些经验并不能真正复制到他人的成功。 
预测比掷骰子还不靠谱 
当我们回顾过去时,看到的只是发生的事情,却没有看到所有可能发生却没有发生的事情,独一无二的过去让我们误认为未来也是唯一的,类似的,重要性清晰明了的过去事件也使我们认为自己可以预测出未来的重要事件, 而在事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远远多出我们的想象,认知的限制让我们根本无法考虑到所有的相关因素,预测无从下手。在学者设计的预测模型中,屏蔽了太多重要变因,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完全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 
在社会生活领域,很多事情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常识思维把一件事的发展过程看作了“一条”事件链,而反常识思维则认为,事情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这些事情链各自有不同的发生概率。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当下 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脑海中的既有经验和那些显而易见的推测。 
在《反常识》一书中,作者用众多的发人深省的真实案例和生动有趣的实验结果,娓娓道出常识思维给我们带来的认知陷阱和反常识思维的必要。其中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但是很少关注的,读来会让你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引发深入思考,颠覆自身思维定势。面对复杂世界,《反常识》将助你真正理解问题,看清其背后的真相。



名:

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者:

[英]杰弗里·韦斯特著;张培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

阅读人:

裴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社会要素通过行为或活动而产生了复杂的交互关系网络,也蕴含着一定的网络密疏、涨落与增长规律,构成了人类社会关系所建构的复杂网络系统,围绕社会复杂网络也涌现出社会物理学、复杂网络科学等新兴学科领域和研究方法。2019年,我所推荐的图书,是美国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West)出版的《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英文原名《Scale: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是一部涵盖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书籍。其作者杰弗里·韦斯特则是一位资深的跨学科研究学者,曾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在这本书中,韦斯特讨论了从生物学中的生命体规模到企业规模、城市规模等不同尺度的研究对象,回应了传统研究对规模缩放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superliner scaling)与亚线性行为(sublinear scaling),比如经济学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城市 GDP 或企业产值中的人均贡 献递减,同时,也提出了规模缩放中存在的涌现、自组织、系统韧性、自相似性等复杂性现象与幂律分布规律,最终使得系统规模与内部要素之间构成了稳定的制约关系,从而形成城市知识产权产出与人口比值、生物代谢率与体重比值等潜在刻画尺度趋于稳定的统一现象,也就是韦斯特提出的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命题。
在这本书中,所列举的研究领域涵盖微观粒子运动、生物生长、城市网络、城市犯罪、全球可持续发展等不同议题,由此而提出了城市科学、公司科学等有趣的命题。作者以物理学的逻辑与规律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运行中的行为与现象,深刻、有趣而具有启发性。在我们未来的图书情报学科研究中,知识活动以及知识网络也是一个开放并具有涨落特征的复杂网络系统,为什么热点图书没有无穷多的增长,为什么重要论文的引证没有无穷多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招生不会无穷多的放大? 或许从韦斯特的《规模》一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好书,一种是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知识结构,一种是极大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名:

工业大数据:架构与应用

者:

郑树泉,宗宇伟,董文生,丁志刚主编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7年

阅读人:

彭国超(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教授)

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问题、助力中国从世界级制造大国到世界级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手段。工业大数据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要素。如果将物理信息系统及物联网视为智能制造的“躯干”与“脉络”, 那基于工业大数据所创建的技术应用则是智能制造的“大脑”。然而,工业界与学术界以往对于工业大数据一直缺乏清晰的定义与全面的认识,例如,工业大数据可能出现在制造企业的哪些环节?可以用于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与一般的大数据有何异同? 需要如何进行治理? 由郑树泉、宗宇伟、董文生及丁志刚所编著的《工业大数据:架构与应用》一书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对工业大数据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剖析的书籍。该书围绕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各类工业大数据及其应用场景、技术架构与质量治理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与探讨。全书使用了100多幅架构图表及50多个应用案例对各章节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支撑。诚如该书作者指出,“虽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和应用如火如荼,然而国内工业大数据架构研究及应用还刚刚开始”。无论是专注于技术架构的计算机学者、还是专注于技术应用的信息系统学者、或是专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学者,相信均能从该书获益并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业大数据及智能制造的后续研究。



名:

人类网络:社会位置决定命运

者:

[美]马修·杰克逊著;余江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

阅读人:

吴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网络很迷人,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网络来理解。目前,社会网络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跨学科化,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节点和连边构成网络都可以很好地去描述诸如社会组织、网络社区、道路交通、病毒传染、自然生态、物理结构等研究对象。信息资源管理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信息之间的交错相联组成了社会网络,人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着人们的圈子,决定着哪些人更加有权势和影响力,决定其信息行为的结果,社会网络的结构也能够决定组织运作规律和生产管理绩效,所有人和信息都被编织在这张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我们谁也无法逃脱这张网络,我们需要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网络。 
马修·杰克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际上研究经济与社会网络的领军人物,从事该领域研究二十余年,他的在线课程“经济与社会网络”和“博弈论”听众人数超过100万。他认为社会和经济往来最终都属于“人类网络”,因为它们都会在某个层面涉及人与人的交往,大数据也为人类网络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在本书中,他将我们对社会网络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人类网络。他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对人类网络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将人类网络和不平等、社会固化、贸易战、金融危机、舆情扩散、行为传染等人类社会问题联系起来,通过网络思维去洞察这些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原因和潜在机制,期望提供给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进行缜密思考的一件有效的工具。



名: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者:

[美]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思 尼·维巴著;陈硕译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出版年:

2014年

阅读人:

黄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简称“KKV1994”)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出版后成为国际众多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方法课程的制定参考书,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著作。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旨在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研究架构,其方法认方法探究对研究者而言均颇有助益该书 系统介绍了如何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研究设,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收集和使用数据进行有效的描述因果推论;并提出研究设计目标在于准确可靠地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由此需要满足两大标准—“无偏性有效性”。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特有地位并不在于该书所提出的观点都正确,而是由于该书所引发的方法论大辩论,尤其是定量与定性之争”,带动了整个社会科学学界对方法论理解的深入,以及研究范式创新。 
该书行文注重运用实例阐释研究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循序渐进地展现社会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全貌,读之颇有引人入胜之感不同阶段的研究者都能从中发掘自己的金矿”,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维持在一个恰当的难度水,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而非抽象复杂的模型推导告诉读者如何开展研究设计,为读者提供了因果思维训练必须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已有实际研究经验的学者而言,这又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学术论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研究的复杂性程度大大加深,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已明显地呈现出融合大于纷争的趋势此时重温经典,在统一的框架下重新思考不同研究范式的共性与个性,必将对于我们做好数据时代的社会研究大有裨益



名: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者: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皮连生校,胡谊,林颖,庞维国,王小明等译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

阅读人:

董庆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副教授)

班杜拉(1925—)这个名字,向来是与社会学习、自我效能和社会认知等词汇一起出现的。人的认知因素及其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应该是班杜拉最为关注的研究主题,同时也应该是他迄今为止对学界的最大贡献。《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这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在这一领域的灼见,给出了个体(认知因素)、行为与环境的三方交互决定论这一理论框架,围绕示范观察学习、符号表征能力、自主性和自我反省能力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对社会认知论展开了详尽论述。从第一章的题目“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可知,班杜拉所图甚大。在对比内因决定论和外因决定论之后,班杜拉给出了三方交互的社会认知论模型。这一模型与其说是前述二者的折衷,毋宁说是其广义拓展与升华,书中对个体、行为与环境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论述极为精当。随后班杜拉对决定论和偶然决定因素、决定论和自由这两对关系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与解释,呼应了他在本章题目中表露的野心。虽然读到这里非常期待班杜拉展开讲讲,可惜他很快收尾,令人遗憾。当然,作为介绍社会认知论的一本学术专著,这个地方不做过多阐述以免喧宾夺主是完全正确的处理方式。之后他就开始了各章节对社会认知论的阐释,内容极为翔实,里面散落珍宝无数,在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很多启示,此处不赘述,希望有缘诸君能有所得。



名:

统计数据会说谎——让你远离数据陷阱

者:

[美]达莱尔·哈夫著;靳琰,武钰璟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

阅读人:

刘晓娟(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教授)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说过“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弥天大谎和统计数据”。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往往都会为之震惊,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统计数据怎么会陷入如此的境地,今后又应该如何看待和利用统计数据呢? 要想解开这些疑问,推荐大家可以去阅读《统计数据会说谎》。这本书是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的传世之作,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一些利用数字和数据造假的现象,不仅被奉为“世界统计学普及读物第一畅销书”、“25本投资经典之一”、“经典社会学读本”,而且被誉为“数据造假曝光宝典”。自50年代出版以来,此书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的影响力持久不衰。
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但如果被说谎的人所利用,那就可能会被用来曲解事实真相。本书对带有偏差的样本、精挑细选的平均数、混淆因果关系、滥用图形等“行骗工具“进行了揭露,更重要的是,达莱尔·哈夫破解了如何识 破和反驳虚假统计数据。当你面对虚假但貌似真实的统计数据时,可以提出5个问题:是谁这么说? 他怎么知道? 漏掉了什么? 有人偷换了概念吗? 这是否合乎情理? 此外,风趣的插图和通俗的语言把高深的统计写得像“故事书”一样精彩,这种行文和编排使得此书更具魅力。
一方面,我们是统计数据的消费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统计数据,并要有所保留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是统计数据的生产者,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要无意成为假象的帮凶。这本书既是一本科普读物,适合 社会大众提升辨识数据价值的能力,又特别适合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助于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不过,由于这本书出版时间较早,书中描述的一些案例可能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学科的发展,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样,也出现了更多的“数据造假”的可能。因此,我们也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阅读此书。



名:

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者:

[美]朱迪亚 · 珀尔,达纳 · 麦肯齐著;江生,于华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

阅读人:

朝乐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教授)

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外延不断泛化,但其内涵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仍停留在 Hussain D、Horton Jr Forest Woody、Martin W John、Ricks Betty R、Beaumont John R、孟广均、 马费成、胡昌平、赖茂生、霍国庆、卢泰、王万宗、冯惠玲、赵国俊等老一辈专家学者做出的贡献。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再凸显, 亟待在理论研究上的继承与创新。

在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创新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深度和高度,提升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数据时代兴起的新学科———数据科学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尤其是提 升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机遇。部分学者也已开始讨论如何将数据科学理论引入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问题。但是,国内对大数据和数据科学的认识存在一些曲解或误区,例如“数据科学是做相关分析,不做因果分析”。其实,相关分析是数据科学的一个活动而已,是因果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因果分析才能解决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可解释性挑战。

可用性与可解释性之间的矛盾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矛盾之一。例如,很多深度学习算法的可用性强,但可解释性较差。因此,如何解释大数据应用,尤其是算法和模型的计算结果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热门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因果分析? 图灵奖获得者朱迪亚珀尔 (Judea Pearl)等于2018年出版的新书《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开启了系统研究因果关系的先河。该书富有智慧且通俗易懂,既有观点又有实例,对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未来研究,尤其是因果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名:

文本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的实用导论

者:

[美]翟成祥,肖恩·马森著;宋巍,赵鑫,李璐旸,李洋,等译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

阅读人:

何琳(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授)

信息检索是图书情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中的经典研究领域。关于信息检索的优秀教材也非常多。与已有的经典教材相比,《文本数据管理与分析》的作者对信息检索这一主题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书中将文本挖掘与信息检索放在统一框架内,强调了文本信息检索系统中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发现埋藏在文本中的隐含信息与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方法与思路。
在内容的安排上,既包括了信息检索中的重要经典内容,如检索模型、相关反馈及检索评价等,同时也包含了词关联挖掘、主题分析及观点挖掘等重要的信息检索技术的应用。书中既包含了重要理论基础的讲述,也给出了面向应用的文本管理和分析系统 META,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帮助他们可以更快地使用书中的方法和技术去解决真实世界中面临的实践问题。丰富的内容、合理的结构安排、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于刚刚进入本领域的学生,同时也适合从业者参考用于指导实践应用,当然也更加适合教师将此作为相关课程的教材。



名:

知识社会史(上、下)

者:

[英]彼得·伯克著;陈志宏,王婉旎, 汪一帆,赵博囡译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年

阅读人:

王晓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知识社会史》(上下两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运用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考察欧洲知识系统结构变迁过程的,关于“西方近代知识与社会交融史”的一部巨著。
《知识社会史(上卷):从古登堡到狄德罗》中,彼得·伯克的分析视野横跨了从1450年古登堡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到1750年代狄德罗陆续出版《百科全书》为止的三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在《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中,彼得·伯克延续了上卷的叙述,讲述了从1750年代法国《百科全书》出版到维基百科盛行之间的知识的社会史。 
在上下两卷著作中,彼得·伯克评述了自曼海姆到福柯以来的各类知识社会学(理论), 以及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影响知识生产的大学、教会、图书馆、出版社等机构,系统考察了知识的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年代学,并将分析焦点集中于城市、学院、政府和市场在知识收集、分类、传播和应用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他还讨论了读者、知识信任、知识分类等问题。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其宏大的叙事架构,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生产背后的各种社会性影响因素,这些都是图书情报学和出版学长期忽略的领域。相信通过阅读此书,信息学者可以打开更大的学术视野,更好地理解文献、图书、论文的生产问题以及科学计量问题。事实上,人类的知识生产历史一直都是各类知识和各种社会要素综合交融的结果。延续这一思路,可以发现近年来兴起的数字人文研究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型媒介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对人类知识生产范式的影响。 
作者彼得·伯克(PeterBurke)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伯克著作宏富,包括《什么是文化史》、《图像证史》等数十种,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名:

知识图谱

者:

赵军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

阅读人:

王晰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

《知识图谱》是由赵军、刘康、何世柱、陈玉博共同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丛书,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推荐必读书目,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书目。
该书首先介绍了知识图谱及其发展历程。认为知识图谱是一个用图数据结构表示的知识载体,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其中节点代表客观世界的事物,边代表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工智能和语义网两个领域追溯知识图谱的发展轨迹。在接下来的章节分别介绍了知识表示、知识体系构建和知识融合、实体识别和扩展、实体消歧、关系抽取、事件抽取、知识存储和检索、知识推理以及知识问答与对话等重要内容,该书直观展示并深刻介绍了知识图谱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知识图谱》总结了知识图谱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所具有的特点:①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②语义表达能力丰富,能够支持很多知识服务应用任务;③描述形式统一,便于不同类型知识的集成与融合;④表示方法对人类友好,给以众包等方式标记和构建知识提供了便利; ⑤二元关系为基础的描述形式,便于知识的自动获取;⑥表示方法对计算机友好,支持高效 推理;⑦基于图结构的数据格式,便于计算机系统的存储与检索。 
该书以知识图谱为核心,以知识建模、知识构建、知识融合、存储和检索、知识推理以及知识服务为主要内容,对知识图谱解决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典型工作实例进行系统介绍。本书属于导论性图书,紧密联系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语义网、机器学习等多个与知识图谱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去梳理相关内容,以激发读者的研究兴趣。



名: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

者:

[美]理查德·H·泰勒,卡斯·H·桑斯坦著;刘宁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

阅读人:

杜智涛(中国社科院大学媒体学院 副教授)

选择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事。尽管选择如此重要和普遍,我们却常常无意识地做出非理性甚至荒谬的选择。因为多数人是情感与理性交织的“社会人”,有太多的心理弱点,如盲目、冲动、从众、惯性、虚荣等。既然有弱点,如何克服这些“弱点”? 商 业上如何利用这种“弱点”创造更多“卖点”? 政府如何针对这种“弱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本书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回应。
本书着眼回答三个问题: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影响选择体系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 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即是本书的标题———《助推(Nudge)》。Nudge 这个词原意为用肘轻推,以提醒人注意。这个词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非强制性的手段来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推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H·塞勒(RichardH.Thaler)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是行为经济学奠基人;另 一 位 作 者 卡 斯 · 桑 斯 坦 (CassR.Sunstein)是奥巴马政府最顶尖的幕僚、白宫的政策制定人,他将行为科学知识引入政策制定过程,极大提升了政策执行的效度。塞勒组建了全球第一支“行为洞察力小组”(又名“助推小组”),利用行为科学来帮助各类组织设计政策。该小组的负责人戴维·哈尔彭 (David Halpern)还基于多年实践出版了《助推(实践版)》,对助推框架及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助推》作为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通过巧妙地影响人们的选择体系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提升政策实效。书中的观点在政策设计、产品销售、用户行为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影响着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决定着行为,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影响态度和行为意向,最终影响购买行为。然而这个过程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本书却告诉我们,通过巧妙地设计出对行 为“助推”的机制,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如为了保证青少年膳食的营养均衡,直接在餐盘中划分出摆放不同食物的餐格,比仅仅宣传教育的效果更好;为了减少公厕的飞溅率,直接将男生小便池上刻 上苍蝇的形象,比仅仅贴上警示牌效果更好。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建构了一个深刻的理论,对于指导人们了解“社会人”的决策行为,指导政策制定、进行产品设计、制定销售策略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名: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

者: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年

阅读人:

王芳(南开大学商学院 教授)

实证研究是包括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专业在内的管理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学习和掌握实证研究方法是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条件。为此,一本规范、细致、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方法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我于2007年开始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硕士生开设“信息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当时,系里在硕士生层面是首次开设研究方法类课程。而据我所知,在当时一些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甚至在博士生层次也尚未正式开设专门的研究方法课,因此可资借鉴的教材并不多。虽然市面上一直有很多社会管理研究方法的书,但是范围、深度、详尽程度与可操作性各有长短,少有能在一本书中将研究方法的精华内容完整展示的。 
为硕士生开课与博士生开课的不同在于,硕士生以老师讲授为主,而不像博士生常常会通过讨论课的方式自主学习。这就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这门“信息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我与南开大学商学院、社会学系等专门教授研究方法课的老师进行了许多交流;在美国访学期间,又专门听了公共管理专业与社会心理专业为博士生开设的研究方法课程;同时购买并翻阅了几乎所有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研究方法教材,在阅读了包括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等大约40多本中英文教材之后,终于发现了一本我认为将实证研究方法讲到准确、细致、可操作并且通俗易懂的教材,这就是由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我特别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如下: 
这本书总共有22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第二部分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第四部分为研究发表的旅程。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了实验研究方法、准实验研 究、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质化研究、二手数据、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等,对于测量统计方法的介绍尤其可圈可点,比如:理论构念的测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跨文化研究等。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由不同的作者写成,但整体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却很好,这些作者大多是在美国及欧洲知名大学任教的中国学者,有着丰富的一线研究与国际发表经验,又具备很好的中文写作水平,对于特定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及其背后的逻辑和理论的介绍尤其清楚到位,可圈可点。正是这种可操作性使得它超越了同类研究方法的教材,成为一本“好评如潮”的书。 
虽然组织与管理研究与图书情报专业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就研究方法的 成熟度而言,却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从2007年至今,我每年都会为系里的研究生开设一门3学分的研究方法课,在备课过程中阅读过许多教材和在研究方法运用上堪称典范的文章,更加想要向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同学推荐这本《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当然,对于像信息计量这样出自本专业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实证研究方法中最新流行的因果推断方法,还需要去学习专门的教材和著作。尽管如此,这本书对于理解这些研究方法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启发作用。



名:

Information Quality:The Potential of Data and Analytics to Generate Knowledge

者:

Ron S.Kenett,Galit Shmueli

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Ltd.

出版年:

2017年

阅读人:

樊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教授)

政策制定者在做决策前,需要明确信息质量的各方各面,而这要求对数据进行高效并深入的分析。本书的核心是提出并阐述数据分析的战略方法及战术方法,帮助科研人员明确如何高效地、准确地从可获取、具备附加价值的数据中挖掘出信息。作者的框架围绕“信息质量”这一概念,涵盖了从引出问题、定义问题到应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同时,本书所提出的方法及框架条理清晰,具备充足的易读性及易学性,充分考虑到“如何 帮助科研工作者实践理论成果”这一问题,这是宝贵且难得的。
在撰写本书之前,两位作者就已经在应用统计及数据分析领域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2014年, 两位作者在发表的“On Information Quality”一文中提出了信息质量 (Information Quality,InfoQ)这一概念,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他们之前,尽管信息质量在绝大多数 场景下都尤其重要,却未受研究者的重视。作者认为:数据分析,特别是统计和数据科学领域,需要通过开发结构化的方法来适应现代的挑战和技术,这些方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命周期视图,即从数字到观点的视图。而如何生 成、评估“信息质量”则是整个数据分析生命周期视图的关键目标之一。他们划分了“信息质 量”的四个部分:目标(goal),数据(data),分析(analysis),效用 (utility),并且确定了八个维度:数据解析(data resolution)、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数据集成(data integration)、时间相关性(temporal relevance)、数据及目标的年表 (chronology of data and goal)、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可操作性(operationalization)、可沟通性(communication)。 
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对“信息质量”及 “信息质量分析框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作者清晰地划分了数据与信息的差异,提出的框架覆盖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剥丝抽茧式地分析了每一步中数据的价值潜力。一方面,本书 提供了学术研究所需的方法学,另一方面,作者引入了大量示例、案例研究,及主流软件平台的操作指南,以此来激励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信息质量”这一话题,这也赋予了本书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名:

Interactions with Search Systems

者:

Ryne W.White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

2016年

阅读人:

刘畅(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副教授)

信息搜寻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也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交互式信息检索研究通过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分析,理解用户需求、用户与搜索系统交互过程的模式,采用用户建模的方式,来优化和改进搜索系统。最近20年是搜索系统极速发展的时代,搜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成为网民每天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未来的搜索系统是否还需要搜索框,用户是否还需要在自己完成任务的每一步都自主的输入检索式? 搜索系统能否在全流程中支持用户完成复杂任务时的各项事务? 都是搜索系统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有的关于搜索系统的书籍很多,但是它们或者只关注搜索系统的架构和算法,或者只关注用户搜索行为的特点,能够全面反映对用户与搜索系统交互研究来优化改进搜索系统的,这是最新最全面的一本。
这本书全面地回顾了数十年以来信息检索领域、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和人机交互领域在搜索系统的研究,内容既涉及描述用户与搜索系统交互行为和过程,又包含系统如何对用户的兴趣和意图建模,还讨论了下一代搜索系统应具备哪些新功能,以及这些新功能如何支持更复杂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比如学习和决策活动。在探讨新技术对未来搜索系统发展的影响时,怀特博士认为,大(小)数据可用性的提高、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如增强现实,AR)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都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创造了新的机遇。这些技术变化会对搜索评估方法和过程产生影响,也在用户隐私和社会利益等领域对搜索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本书内容丰富,是目前交互式信息检索领域最全面的综述,为该领域的科研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还对下一代搜索系统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作出展望,对未来科研和实践提供了指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交互式信息检索领域重要的参考书籍。 
作者莱恩·怀特博士,曾任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微软智慧健康平台的CTO,现任微软小那(Cortana,微软开发的智能个人助理)研究组负责人。他的研究专注于理解用户搜索交互,设计开发搜索系统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搜索。怀特博士的博士论文研究获得了英国计算机学会的杰出论文奖,他在信息检索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曾十余次获得最佳论文奖。因其对信息检索领域的贡献,他于2014年获得了Karen Spärck Jones Award奖。这本书《搜索系统交互 (Interactions with Search Systems)》曾于2017年 获得ASIST协会评选的信息科学年度最佳图书奖。



名:

Research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6th Edition)

者:

Lynn Silipigni Connaway,Marie L.Radford

出版社:

Libraries Unlimited

出版年:

2017年

阅读人:

章成志(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

2017年,Libraries Unlimited出版社出版了 《Research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6th Edition) ,该书为图书情报研究方法类专著,是“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ext Series”系列丛书之一。该书的作者 Lynn Silipigni Connaway和 Marie L.Radford博士是图书情报领域的著名专家, 其中 Connaway是OCLC 研究部图书馆趋势和用户研究部门主任、高级研究科学家、ASIS&T 的前主席,Radford是罗格斯大学图书与信息科学系的首席教授。
全书包括14章,共478页,其中,第1章介绍LIS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第2章描述项目研究中的基本过程;第3~6章主要介绍量化研究方法,包括综述研究、问卷、抽样、实验研究、以及量化数据分析;第7~10章介绍定性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民族志方法、以及定性数据分析;第11~12章描述两种特殊类型的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与应用研究;第 13~14 章主要介绍项目研究中的重要阶段,即:项目计划的撰写与研究报告的展示。详情可以参见该书主页:

https://books.librariesunlimited.com/research-methods-i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

与同类专著相比,该书主要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厚基础。一方面,该书尽可能囊括重要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者对方法论、方法史等宏大话题颇为倚重。 
其次是宽口径。本书文笔平实、可读性强,特别是“编者答”与问答框(Editor's Advice与Text Box)的大量穿插设置,极大缓解传统教材固有的刻板印象。 
最后是重实践。本书涉及“问卷调查邀请信(Cover Letter)写作”、“科研口头汇报技巧” 等容易被传统教材或专著忽略的话题,充分体现出本书注重对科研实践指导的特点。



名:

Springer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者:

Glänzel Wolfgang,Henk F.Moed, Ulrich Schmoch,and Mike Thelwall

出版社:

Springer

出版年:

2019年

阅读人:

张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施普林格手册之科学与技术指标 》 (Springer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2019年版)是由比利时鲁汶大学 Wolfgang Glänzel教授(Scientometrics期刊主编、 1999年度普赖斯奖得主)、荷兰莱顿大学 Henk F.Moed教授(1999年度普赖斯奖得主)、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 Ulrich Schmoch教授和英国沃尔夫汉普顿大学Mike Thelwall教授(2015年度普赖斯奖得主)主编,数十位科学计量学、专利计量学、科技评价与科 技政策领域的全球顶尖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巨作。本书是继1998年《科学与技术定量研究手册》(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2005年《定量科学与技术研究手册》 (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之后,科技计量与科技评价领域定量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书包括数据源分析与网络分析(Analysis of Data Sources and Network Analysis)、科研评估方法的演进(Advancement of Methodology for Research Assessment)、科学系统与研究政策 (Science Systems and Research Policy)、科研评估的新指标(New Indicators for Research Assessment)、专利分析方法的演进 (Advancement of Methodology for Patent Analysis)、专利系统,专利与经济 (Patent System, Patents and Economics)六个部分共计44个章节。该书基于学术论文、专利文献以及网络数据等多源数据,不仅详细介绍了科技计量和科技评价研究中经典的方法、指标和模型(如影响因子、h指数等),还梳理了当前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网络计量学、补充计量学等),涵盖了从方法层面的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中的政策背景,同时还指出了诸多重要研究命题的未来可能方向。本书体系精巧、结构完整、内容翔实,是从事科技计量、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领域的入门者(系统了解领域发展全貌)、研究者(全面掌握领域研究进展)与决策者(便捷知晓不同方法与指标的潜力与局限)的案头必备书目之一。



名:

The Craft of Research:Fourth Edition

者:

Wayne C.Booth,Gregory G.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Joseph Bizup, William T.Fitzgerald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年:

2016年

阅读人:

孙永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就意味着我们的一生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度过,而学术研究颠覆传统、创造新知的本质属性注定了学术之路绝非一片坦途,而是荆棘密布、崎岖坎坷。在这程苦旅之中,无论 是初涉研究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还是久经沙场的资深学者,可能都会存在这样的苦恼:什么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 如何形成创新性观点,取得显著的理论突破? 如何通过事实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如何通过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苦恼,那么《研究是一门艺术》这本书将非常适合你。在这本书中, 几位顶尖学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对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一给出了解析。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你将领会到如何通过结构化 的思考实现研究问题的聚焦,如何从读者角度来思考问题实现论据的组织与观点的表达,如何精准地设置关键词以扩大研究的影响力。 
正如书中所探讨的一样,研究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这本书既像一本工于研究技术的工具书,又像一篇分享艺术感悟的随笔散文。本书作者对于研究流程的抽丝剥茧,使人领略到庖丁解牛般的精准细致;而作者对于 研究理念的灵魂拷问,又让人觉得生活即学术,学术即生活。 
走学术研究之路,你准备好了吗? 不妨先从这本书开始读起吧……



名:

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

者:

Marvin Minsky

出版社:

Simon & Schuster

出版年:

2006年

阅读人:

刘晓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信息学、计算机和工程学院 副教授)

Marvin Minsky是人工智能 (AI)和哲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他也是第一个获得图灵奖的人工智能学者,建立了著名的 MIT AI laboratory,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是他在2006年的作品,阐述并扩展了他在较早的著作 Society of Mind中的思想。本书讨论了一系列很有趣的问题,比如情绪(emotions) 和其他人类思维的区别以及相同点。他认为情绪是一种思维的不同形式(Emotions are different Ways to Think),大脑有一种选择机制可以在面临不同类型问题时调动情绪来处理(the brain has rule-based mechanisms (selectors)that turn on emotions to deal with various problems)。书中分析了人类的情绪是如何工作的,常识知识 (commonsense knowledge) 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本书还回顾了AI发展的成就,讨论了为何在复制人类行为方面对AI建模非常困难,如果AI可以思考,会是何种形式,AI可能会如何感受困难与快乐等问题。在 当前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 AI浪潮中,很少有专著从人类思维本质上论述情绪和AI的联系,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对 AI的本质有一个从新的思考。不管你是否同意本书的观点,但是他揭示的一些哲学本质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许在阅读完本书的时候,你会重新思考那个有趣的经典问题,AI什么时候可以威胁到人类? 或许永远没有这个可能? 期待你能从书中寻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 本书单分别按中、英文书名的音序进行排序。

*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年第1期,欢迎个人转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 本文引用格式:阅读中的青年学者——2019年度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阅读书单[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1)。


制版编辑:王小燕


论文荐读 2019年第4期 | 图书情报学在互联网时代应着力于创造知识共享环境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

论文荐读 2019年第4期 | 应急情报联动的协同管理理论研究

论文荐读 2019年第4期 | 被引数量、被引质量和被引离散度结合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

论文荐读 2019年第4期 | 个人相对引文率(ARCR):作者影响力评价新指标

论文荐读 2019年第4期 | 基于Gini系数的学术期刊关键词聚散度分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146-1214514.html

上一篇:[转载]生命3.0
下一篇:[转载]2020年图情档期刊热门选题指南!
收藏 IP: 60.170.2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