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化团队如何获得北京社科基金历史学科重点项目
2019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名单发布,其中由我主持申报的“北京河湖水系历史变迁及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被批复为“历史学”学科重点项目。我们是以环境修复材料为研究主业的课题组,能获得社会科学方面的基金实属不易。欣喜之余,写下只言片语随手记录自己和团队成员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历程。
关注北京水环境起于2009年,当时家中小儿1岁多。我和夫人董老师骑自行车带着小儿沿着北京的一些河流骑行。一个目的是为了遛娃儿,让小儿接触大自然;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讲好环境化学而需要观察和了解北京的水环境现状(本人上学期间一直在化学类专业,在环境专业任教必须补环境方面的课程)。在骑行的过程中,我用照片记录下了北京一些河流的景色,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了北京的秀美如何因水而成。以这些照片为基础,我申请并有幸得到相关资助,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水美北京”子项目的建设工作。
在对更多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的实地勘察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水美北京”,同时也发现了水源干涸、水体污染等严重的现实问题。在北京这个严重缺水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很多水体有形而无神,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失去了水的灵性。于是,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我经常会想象,当年作为水乡的北京展开的究竟是怎样一幅壮美画卷;更忍不住思考,曾经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北京为何在今日换了容颜……。
2014年9月,周坤朋同学作为“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加入了“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他的到来,不仅壮大了我们的队伍,也使得我们“将环境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追求有望得以实现。我作为负责人以“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功能评价”为题,申请了“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的开放基金,并被批复为重点项目。接着,我们以“北京水文化遗产”为题,再次成功申请了“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这样,我们课题组就在“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两个网站,分别是“水美北京”(http://zyk.bucea.edu.cn/pub//smbj/)和“北京水文化遗产”(http://zyk.bucea.edu.cn/pub/bjswhyc/jtsy/index.htm)。
依托“水美北京”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课题组系统调研了北京河湖水系基本状况,形成了北京河湖水系基础资料的汇编。依托“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功能评价”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以什刹海水文化遗产重点,基于区域性遗产保护理论,提出了一套区域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理论,为其他区域水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相关成果获西城区民主参政议政调研报告一等奖,并以著作《什刹海水文化遗产》形式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依托“北京水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库项目,开展北京水文化遗产的调研及保护历史。组织团队在两年内系统调研北京16个区、209处水文化遗产点,其间拍摄图片1.4万余幅,积累文字40余万字,由此建立了一个详实全面的数据库,包括北京水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文化、现状等基本信息。基于前期数据库的构建,团队构建了系统的水文化宣传教育体系:开通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库网站、公众号、微博;开发了定制了公益宣传短片,并在线下举办水情教育、《水之困》等系列主题活动,出版了《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主题展图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系列书籍;在第17届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2017中国设计节等举办了多场“北京水文化遗产主题展”。
上述研究成果在《北京日报》、《劳动午报》多次刊发,并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北京电视台、凤凰网、青年报等各大媒体,以及区政府、区政协等相关机构的都对团队成果进行了报道关注。所指导的研究生周坤朋凭借水文化方面的突出工作于2018年被评为“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研究团队已经为北京建筑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北京水文化》(王崇臣、王鹏、赵晨主讲,已经开设3年),并且为北京市一些中小学校提供通识课教学工作。2017年6月我代表团队做客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这一刻”栏目,讲述“留住即将遗失的水文化”,呼吁人们积极学习水文化、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2019年9月,我和周坤朋同学做客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时代青年说”栏目,与著名古建筑专家王世仁教授共同讲述“让古都焕发新的光芒”。期间介绍了团队在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成果,王世仁先生对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评价为“受益匪浅”,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团队在北京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力的推动了北京河湖水系的保护与水文化的宣传推广。
在北京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其实是课题组提出并践行的“科教融合,本研贯通,以课题组为单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衍生出“以课题组为单元的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实做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课题组除了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成果表达等专业教育,还应注重对学生的通识知识的教育。“北京水文化及北京水文化遗产”作为我课题组的一个软课题方向,目的是通过鼓励课题组学生在专业训练之外,通过阅读北京水文化遗产资料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北京水文化遗产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科学素养,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包容与开放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批复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为了在此领域做出更多研究成果,并予以推广使用,我们整合了北京大学、北京水文监测总站、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汉谊国际文化传播公司及校内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工作。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在“北京河湖水系历史变迁及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感谢课题组团队成员的努力,感谢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期待后续精彩!
是为开工宣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