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写作的“魔鬼训练”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训练,希望他们不仅能巧妙地设计实验,娴熟地开展实验,睿智地分析结果,还能从容地撰写科技类文章。
早在2006年,我就发现学生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能积极投入,但是到了写作环节(如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学术论文)却总是打不起精神。甚至曾经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只做不写”。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不仅不能,我还要对大家进行科技写作的“魔鬼训练”。
科技写作包括但不限于撰写“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基金申请书”“结题报告”以及“报纸、杂志、博客等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所以,科技写作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表述成果、获得奖励和经费,还可以帮助撰写者获得学术声望、提升学术地位。
有两句话对上述现实进行了非常扎心的总结,那就是:“不发表即凋零(Publish or Perish)”和“学术界往往通过一个人发表论文的情况判断其价值(Scientific community uses publications to judge the quality of a scientist.)”。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科研人员必须产出足够多、足够好的科技论文,才能让同行听到自己在某个领域发出的声音,也才能在学术界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
图片来源:https://medium.com/open-science-indonesia/publish-or-perish-app-9e76b5bf6cd9
为了达成目标,我的“魔鬼训练”包括了很多能够提升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手段,主要方式如下:
1.督促学生撰写科研周记。
写科研周记的好处非常多,比如:养成写作的习惯,提高写作的能力;与组会PPT汇报形成互补性表达;锻炼阶段性总结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并通过总结和分析加强对后续实验的思考和规划;锻炼自控力,促使自己对科研活动投入更多精力。总之,科研周记可以描述实验进展,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及相关想法,对自我成长是一种极佳的证明。
周记提交后,我会通过批注的形式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反馈给学生,有时干脆直接通过微信语音或电话直接进行沟通。如果上述两种方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就约作者周一面谈。
可以说,对写周记这件事,大多数在读学生是有抵触心理的。有位同学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每周这样监督学生的科研进度,学生的压力大,熬不住,传出去口碑不好,影响老师后续招生啊!”我当时还真“忧虑”了一阵子,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
一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说:“硕士研究生期间,我根本无法理解王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烦人的要求,尤其是写周记。但当我开始读博时,却突然发现,原来王老师那些烦人的要求,竟然成就了我,让我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优势’,让我得以快速成长。”
的确,当一个科研人员可以让科技写作变成自己的习惯时,很多科研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一点的精妙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要求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后写出心得体会。
学校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8次学术活动,并提交心得体会。前些年,我在相关表格上签字时,发现有些学生将没有参加过的学术活动也写了上去。经“审问”后发现,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参加过哪些学术活动,即使参加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都模糊了,只能瞎编。
为了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我从2019年开始,提出了一项全新“魔鬼变态要求”:参加完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后的两天内,必须提交800字心得体会。关于这种做法的好处,基本和写科研周记是一样的,尤其是有了字数要求后,难度升级,锻炼强度也有所提高。
3.进行互动式、研讨型论文修改。
我修改学生的论文,从不“一步到位”。因为论文的修改过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绝不能一次成型,浪费了大好时机。
从论文题目拟定、论文框架搭建、实验过程描述、图表设计制作、数据分析讨论、给出结论、统计参考文献到回复审稿意见、校对稿件,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体会。只有这样,当论文发表时,学生才会明白,原来发表一篇论文的过程是这么艰难,但又是这么能给人以成就感。
关于这种论文修改的具体模式、过程与优势,等思路成熟,我会专门撰文予以说明。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魔鬼训练”,训练者和被训者都不是魔鬼,如魔鬼般可怕的,只有日臻成熟的科技写作能力。而且,科技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都是水到渠成做起来才舒服。有了想法、数据、分析结果后自然地表达成文,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强行成文,效果自然会好。个中滋味,需要慢慢体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