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bu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buct

博文

什刹海水文化遗产-序言

已有 3628 次阅读 2018-4-7 09:5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转眼之间,《北京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研究》一书即将付梓,我不禁有些心潮澎湃。该书是北京建筑大学“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 水文化遗产研究小组在北京水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2011年开始,在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学科相关研究的影响下,我走出校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骑河”(沿着某条河骑行)活动。在此过程中,我用照片记录下了北京一些河流的景色,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了北京的秀美如何因水而成。以这些照片为基础,我申请并有幸得到相关资助,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水美北京”子项目的建设工作。

在对更多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的实地勘察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水美北京”,同时也发现了水源干涸、水体污染等严重的现实问题。在北京这个严重缺水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很多水体有形而无神,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失去了水的灵性。于是,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我经常会想象,当年作为水乡的北京展开的究竟是怎样一幅壮美画卷;更忍不住思考,曾经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北京为何在今日换了容颜……

20149月,周坤朋同学作为“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加入了“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他的到来,不仅壮大了我们的队伍,也使得我们“将环境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追求有望得以实现。

进组后,坤朋同学首先以“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功能评价”为题,申请了“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的开放基金,并被批复为重点项目。接着,他又以“北京水文化遗产”为题,成功申请了“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后期在我的指导下,坤朋同学将什刹海水质置于时空中加以研究和分析,顺利完成了《北京什刹海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一文,发表于《环境化学》,成就了我课题组在水文化方向的首项成果。

我校建筑学院陆翔教授对坤朋同学的工作能力赞赏有加,亲自指导他参与了什刹海建筑方面的研究项目。这种用“环境学”及“建筑学”对“北京水文化遗产”进行交叉研究的形式,也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而今天和大家见面的《北京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研究》,可谓我课题组在北京水文化遗产交叉研究的小试牛刀之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什刹海区域水文化遗产形成的相关背景(第一章)、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第二章)、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第三章)、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对策及建议(第四章)、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玉河北段修复保护工程(第五章)等。全书是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角度对什刹海水文化遗产进行的综合探究,对于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保护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周坤朋同学充分显示出了对该研究由衷的热爱,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大量的文献查阅、多次的实地走访和反复的讨论修改中,这一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实现。另外,陆教授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从选题到撰写,从修改到完稿,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他细致耐心的帮助。课题组王鹏老师除进行实质性指导外,还进行了全书审阅和校改工作。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李芸、鲍仁强、吴婷、丁艺及本科生吴礞、赵大维、潘悦、宿玉、刘烨辉、胡潇白等同学在什刹海区域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及编辑方面均提供了帮助。在此,向上述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在本书撰写、出版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北京建筑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CB2016008)、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及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2016)、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CIT&CD201404076)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费海玲老师和焦阳编辑的大力协助。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另外,还要感谢业内相关专家和前辈的长期积累和积淀,让我们对北京的水系和相关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正是因为有了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才得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探索。由于作者专业和水平的局限,全书专业术语较多,行文略显晦涩,不当之处,还请前辈、同行学者及读者予以斧正!

王崇臣

20168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9566-1107825.html

上一篇: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 序
下一篇:“以课题组为单元实现本硕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践行
收藏 IP: 115.231.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