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华盛顿西北区第五街的US National Academies凯克中心的一楼大厅,三面墙上雕刻了人类科学和工程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比如老爱同志的质能方程、达尔文地雀、孟德尔神父的豌豆、DNA双螺旋、旧金山金门大桥等。正对大门那面墙中间偏下的位置,是下面这幅图。
图中这句话节选自1859年11月24日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一版,是书的最后一句。既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又像一个豪放派诗人,达尔文用这句话赞叹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壮丽和庄严。图中左边的婴儿,我问接待我们的一位负责人,他笑答可能是达尔文吧,我说我可表示怀疑。我没找到相关资料,不知道科学网哪位老师知道?
任何人在写作过程中都要不断的修改,达尔文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也有过几个版本,实际上早期版本更有助于理解这句话的内容。
有意思的是,从书的第二版(1860年)开始,达尔文在这句话中加入了“by the Creator”几个字(下图)。在第六版(1872年)中,达尔文更是多次使用了Creator和God。
达尔文的这种做法让有些人觉得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信上帝的。但这种看法其实不怎么能站得住脚,最简单的疑问是,为什么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版的结尾没有用“by the Creator”?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认为达尔文是迫于巨大的宗教压力才这么做的,在第六版中,更是为了迎合社会上的批评和争议。
如果再看达尔文晚年对他自己这种做法的一些评论,你就更会相信这是一种被迫的安抚行为了。确实,没有谁像达尔文一样招来那么多的宗教非议。在1863年3月给J.D. Hooker的一封信中,他说:“I have long regretted that I truckled to public opinion, and used the Pentateuchal term of creation, by which I really meant “appeared” by some wholly unknown process. — It is mere rubbish thinking, at present, of origin of life; one might as well think of origin of matter.”(我一直很遗憾屈从于公众舆论,并使用了宗教词汇,实际上我指的是完全未知的[演化]过程)。也有人说,达尔文使用“by the Creator”部分程度上也是为了缓和家庭关系:他的妻子Emma Darwin(Wedgwood)及其亲戚非常信奉上帝。
在当时的社会压力下,达尔文的做法应该可以被理解。我觉得,他这种“让自己觉得遗憾”的做法对于我们如何处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还有一种现实意义。宗教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基于宗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然将长期存在。所以,不管是科学,还是宗教,要学会妥协和共存。毕竟,生命起源是个终极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1-20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