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咋过博物馆?

已有 3678 次阅读 2012-7-30 09:23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友, 博物馆, 梁进

就在昨天,梁进老师的大作《淌过博物馆》在中国科技馆内首发,而且在众多科学网名博的助淌(煮汤!)和围观(有博友承认,当时“悄悄地进村,发言地没有”)下 “大获成功” (有俺本家吕秀齐老师的博文为证)【1】。据悉,到场博友纷纷发表精彩而热烈的的演讲【2】,其热烈程度忽然让俺想到了“岩浆”。可以预料,还会有更多博友的纪念博文在最近几日陆续发表。为了不在这一拨“淌”流被落下太远,俺在点灯熬夜看奥运会躺了几个小时恢复一下熬晕的疲劳之后,赶紧起床写下这篇博文,说说众人对博物馆的若干态度和方式,算是给博友隔空做一次“煮汤”(助淌)。在此,先不大严肃地提出一个问句——若去外地旅游,该咋过博物馆?

1)路过博物馆

这是现如今这个“贪快求多”的时代里游客最常采取的一种方式。知名的博物馆都会在旅游地图或指南上有标记,而且通常都有非常漂亮而有特色的建筑外观,离得老远就看得见。如果游客不是在大巴车上打盹、没被导游忽悠进旅游商店消费或自己拥挤在商业街疯狂购物,通常会到博物馆的大门口或者标志物旁与之“合影留念”,然后再匆匆离开。这种过博物馆们而不入的做法,堪称“路过博物馆”。博物馆之于游客,恐怕和其他任何一个有一定造型,值得拍照做纪念的建筑物没甚区别,只是纸质的或者电脑的相册中的一两张不大值得关注的相片而已。不瞒大家,这种相片,我自己就有若干张。

路过博物馆那种根本“不贴边儿”的态度,简直对不起游客的“游”字。更认真负责的游客,对待博物馆好歹也要“到此一游”一下(不过,刻字留念就免了吧!)。那就买张门票或者登个记走进去。结果,便有了——

2)流过博物馆

流,是浏览的“流”。也就是像小溪一样并不停留,对博物馆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边走边看,眼睛看多少算多少,脑子记得多少算多少。

3)冲过博物馆

相比于“流”字体现出的低速度,“冲”是很有“冲击力”的。具体来讲,“冲”可以表现在流量和流速上。最典型的“冲过博物馆”,是每年黄金周中的故宫博物院之类的最著名的大型博物馆会迎来游客高峰,每天接待多少万人,而每个人在博物馆(院)中停留的平均时间却很短,这就像是最近频发的暴雨和洪水一样,流量大、流速高、冲击力强(甚至破坏力都大),过后大流量的痕迹,好像剩不下什么。

4)拍过博物馆

对有些有心的游客来讲,他们很想关注下博物馆,但却因为时间短(导游给定的集合时间)、任务重(博物馆中可看的东西太多),所以没法静下心来用一天半天的时间去自习地观看、阅读和欣赏每一件展品。这时,现代科技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极其快捷的方式来与博物馆“互动”(其实是相对运动),那就是亮出自己的“长枪短炮”——照相机或摄像机,一路走一路拍,在存储卡或录像带中留下博物馆及其展品的影像资料。作为一名拍客,如果遭遇“博物馆禁止拍照”的警告语,可能还要采取点儿不合法的“偷拍”方式。采取这种比较耗费电池电能和存储卡空间的方式拍过之后,电脑硬盘里会多出许多影像文件,。

5)淌过博物馆

最后,简短地说说我对梁进老师用的这个标题“淌过博物馆”的理解。淌,是液体和固体保持接触情况下的一种流动方式。如果我们闭上眼睛,想想水流在地板上流淌的感觉,就不难看出“淌”与“流”和“冲”的区别。在淌这种流动方式,液体和固体以非常大的接触面积紧密接触,保持很低的相对运动速度慢慢经过,液体即有充足的时间去滋润固体,同时也能溶解吸收或带走固体表面甚至当中那些能够融入的东西。因为有了“淌”这种非常良好、几近完美的方式来对待博物馆并与之互动,所以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淌”之于博物馆的游客,能够从观赏展品、阅读介绍和在现场及日后的思考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和启发。当游客在完成了观和思的过程之后,还可以像梁进老师这样,把所见所思所想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形成系列的文章甚至专著。有这样的文章或专著在报刊、网络上流传,甚至有幸被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对博物馆本身也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推介作用,并能加深后来游客对展品的理解和领会,起到无声而且无边的导游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历史名胜就是靠淌过(也可能躺过)的文人墨客的诗词游记而“捧红”的。

因此,让我们向梁进老师学习,争取做一个能够“淌过博物馆”的“淌客”。

参考:

【1】       吕秀齐:梁进主”,武夷山等博主助”,《淌过博物馆》首发大功告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97098.html

2】刘立:在梁进《淌过博物馆》发布会上的发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5970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97221.html

上一篇:螃蟹也跳槽?!
下一篇:博客点击量过200万,发帖纪念
收藏 IP: 219.217.246.*| 热度|

20 陆俊茜 刘洋 刘立 曹聪 王春艳 齐云龙 武夷山 迟菲 苗元华 诸葛淑媛 张玉秀 李伟钢 王启云 王云才 梁进 吉宗祥 徐长庆 zhanghuatian ffy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