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神”与“深造”——好像是个圈哦!
吕 喆
林中祥老师昨晚写了篇博文——“28岁的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1】很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俺读了一遍之后,笑嘻嘻地写了条“一面深造,一面造神”的撷英评论,因为在俺这样一个没经过啥“深造”的人看来,“深造”和“造神”,基本上是可以构成一个圈的。
以我的理解,如林老师所说的这种模式的“造神”,就是在不经过完整的常规人才培养和职称递进过程的情况下,基于某个青年人在某种特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下的突出表现,以火箭的速度、用很短的时间,突然提拔到一个按惯例需要长得多的时间才能达到的学术地位或职称高度,并使其忽然之间头顶多重光环,继而成为媒体追捧的明星、同资历不同待遇者的羡慕(甚而至于会发生“嫉妒恨”)的对象、比其更年轻、资历和地位更低者的膜拜对象。这种“神”面前有一条溜光的金光大道,成为神以后面对的将一片光明的坦途。“神”的背后当然都会有一段神话或传奇,“神”的前后左右会簇拥着崇拜者,他们会把“神”的传奇作为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深入学习而后贯彻执行。
如果研究一下类似的“造神”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经常能找到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深造”,即出国深造,或者到实力强大的课题组中去深造。经过了深造,本来似乎“泯然众人矣”的普通人,或许也有机会得到幅度巨大的提升,成果的数量翻番折个儿地增加,成果的档次更会发生跨越式的提高,有了这些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最给力的硬通货,何愁职称不晋、地位不升?!有了耀眼夺目的成就,何愁不在自己周围出现巨大的光环和强劲的吸引力?!所以,“深造”对于林老师所讲的这种“造神”是相当重要的,没有“深造”,恐怕很难具备“造神”所需的一些条件。有鉴于此,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被“造神”,童鞋们忙不迭地奔向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深造”的所在,因此名大学、名师和名课题组才会大受追捧。
然而,有了“深造”却也未必就能够“造神”。“造神”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其实根本不是可以被造为神的具体的人,而是人群中还有对于“神”的需求,其次则是“造神”的机会和能力。人类社会对于“神”需求,要往虚幻了说那是对一种神秘力量的期盼,说得直白一点儿是想找个精神寄托;从现实世界看,则是“造神者”们需要一个榜样、偶像甚至典型,以供人学习、观摩、崇拜和景仰。“造神”的机会,自然首先出现在对神的需求达到饥渴地步的时候。其次,还得有适合“造神”的“材料”,也就是被造为“神”的合适人选及其堪称显赫的背景资料;当然“造神者”还必须能够掌握为了造神所需的权力和为之造势所需的传播途径。有了权力,自然可以先定制一个安放“神位”的空间,然后再明确一下神台的高度和神位的尺码。有了传播途径,才好给大家讲讲神话和传奇,告诉俺们芸芸众生“神”们的过人之处。
因为经过了“深造”,得以被“造神”;因为成功地“造神”,又引来了更多的人去“深造”,看来“造神”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不过,“造神”和“深造”,好像也因此绕成了一个圈,不少人在这个圈中转得晕头转向,不断地重复着从被“造神”的期望——深造——未造成神的失望——再深造——再期望。。。。。。其实,如果像我这样跳出这个圈来看一看想一想,会怎样?至少不再晕头转向,反而会清醒许多。对神的需求其实是有限的,神的位置更是有限的,而且造神的机会本来就是不多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被“造”为“神”的机会是不多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个普通人好。当然,我们可以不期望被“造神”,但还是很需要深造的。这种深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被造为“神”,其结果可能也不是成为神,也许能修炼成“仙”吧?
参考:
【1】 林中祥:28岁的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423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