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学术期刊与出名

已有 5899 次阅读 2010-1-11 11:22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期刊, 出名, 捷径, 晶体学报

吕 喆

      一个八卦娱乐杂志通常可以做到帮某些人出名,无论是正面的德艺双馨报道,还是负面绯闻,都是出名,这甚至成为此类报刊杂志的宗旨。想出名的人必须设法让自己的名字每天出现在公众面前,无论是什么小报杂志,还是网络的娱乐板块都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一份学术期刊肯定不该是为了帮某些人“出名”而办的,但确实可以帮人出名。这个“名”就出在学术共同体的大小同行圈子里很正常,但如果出到了学术圈子以外的社会上,形势可就大大不妙了。我宁愿相信《晶体学报》没有帮人迅速“出名”这个兴趣。但很不幸,在中国,沾上《晶体学报》E的作者往往很容易出名,先是作为SCI文章大户被人羡慕和崇拜,然后作为“灌水者”(据说这方面的名人很多)被揶揄,最近更加不得了了,某些作者已被揭发出连“灌”的“水”都是假的,这样只有为世人所批判和不耻了。看来,这名不出也罢,因为老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

      现在看来,尽管《晶体学报》声称“无意提供出名捷径”(见所附原文),但我们却看到了不但往该刊物(或者说数据库)“灌水”的作者们一个个地“出名”或者“被出名”,就连《晶体学报》自己也迅速出名了,从不但寻常百姓一无所知、就连科技界人士也不甚了了的学术杂志一举变得家喻户晓了,所以也就难怪这些天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晶体学报》要一再出面说明了。

      在国外情况如何,我等土鳖无从知晓,当然不能评论。只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之下,有些学术期刊肯定能帮人出名,而且自己也一定出名。因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评价甚至奖惩机制,会应对这种机制(钻空子?)的人通常是大家眼中的“成功者”,他们走的捷径或者“成功之路”通常很具有榜样和示范果。在学术界,经常会看到如果有人找到了一个学术期刊可以比较容易地发表容易被认可、被高度评价的文章(暂时拿SCI收录作为一个标准,以后有IF、他引次数等),那么这个期刊编辑的邮箱里面可能迅速收到大量来自中国的稿件,《晶体学报》或许就属于此类。从此,作者和杂志都会变得很有“名气”,只是这个“名气”一开始还算是好名气,后来不幸变成了坏名气罢了。无论《晶体学报》是否有意于“出名”这档子事儿,但现在却是想不出名都难了。

     实际上,学术期刊及其撰稿人之所以“出名”全要拜公众舆论介入所赐,平面媒体和网络的大篇幅报道才能让学术领域的事情变得人所共知。不过学术领域的事情,公众舆论的介于有好处,也有坏处。首先,舆论的监督作用很重要,宣传作用也很强大;但并不专业的舆论对学术内容的断章取义及其背景所作的望文生义的误读对学术本身也是有很大杀伤力的,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      

附:

晶体学报再回应学术造假事件:无意提供出名捷径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11/06331944093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1日06:33  中国青年报

  《晶体学报》再度回应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学术造假事件

  本报记者 来扬 雷宇

  最早发现此次学术造假事件的Anthony.L.Spek (以下简称“Spek”——记者注)教授在看到相关的报道和评论后给记者回信。他发现,许多报道和评论显示,中国有关方面十分重视此次造假行为。但他同时也表示,一些报道和评论对《晶体学报》E分卷的作用“存在误解”。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一些报道和评论以为《晶体学报》是以稿牟利的学术期刊。

  这位《晶体学报》C分卷的联合编辑告诉记者,《晶体学报》E分卷旨在收录那些可靠且有用的测定结果和数据。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可信度,相关的报告都是可以被检索到的。

  “这份期刊显然无意为研究者的出名提供‘捷径’。”Spek说。

  “感谢你的来信。我现在代表我和另两位《晶体学报》E分卷的编委——Harrison教授和Weil教授给你回信。”近日,《晶体学报》E分卷编委之一、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化学系教授Jim Simpson(以下简称“Simpson”——记者注)也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发来邮件,就《晶体学报》E分卷的选稿、编辑、复查等流程及期刊编辑部对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情况进行了介绍。

  Simpson告诉记者,《晶体学报》E分卷是国际晶体学会下辖的期刊之一,而国际晶体学会是一个成立于1948年的全球性科学研究社团,旨在推进国际晶体学研究的合作。

  他介绍,作为一份在线阅读的电子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每月出版一期,在2009年共刊发了41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报告了一种化学物质的详细晶体结构。每篇提交的文章都须经过同行审议,参加审议者是从一个大约60人的联合编辑的名单中随机抽取的。这些联合编辑都是来自各国的非常有经验的晶体学研究者,他们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可以在《晶体学报》E分卷的网站上找到。

  记者在该网站上发现,《晶体学报》E分卷的主编是来自瑞士的Gernot Kostorz教授,3位编委分别来自苏格兰、新西兰和奥地利的高校,另有55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联合编辑。其中,有3位联合编辑来自中国,分别是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徐端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胡宁海研究员和香港大学化学系的黄永德教授。

  Simpson介绍,这些联合编辑对提交的每篇文章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检查其质量和英语水平,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以确保其达到发表的要求。他表示,一篇文章从接收到发表的平均周期是16天,而被联合编辑撤销或退回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8%。

  Simpson告诉记者,作者在向《晶体学报》E分卷投稿时,需要提交两个特定格式的ASCII文件,包括相关的图形和数据。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的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包括摘要在内的文字信息,另一部分是测量得到的用来描述晶体结构和测定质量的数据。在作者提交后,相关图形和数据都会接受系统的一系列自动检查。首先,系统会检查提交的文章是否具备发表所要求的所有信息;其次,系统会检查相关数据是否自洽;最后,系统会检查根据文章所提供的数据能否“重构”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的晶体结构。检查结束后,如果发现有问题,系统会生成一份问题清单即时反馈给作者。因此,对作者来说,检查程序没有“秘密”可言。

  除此之外,期刊编辑部还会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复查。复查的工作会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年内进行,主要是对文章的数据与此前已有的数据进行对比。复查工作能够有效检验文章内容是否造假。正是在最近进行的复查工作中,编辑部发现了中国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过去两年内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Simpson表示,这些文章现在都已被退回,并且,期刊编辑部已将不断检视复查的流程、不断升级复查软件列为日常工作之一。因此,读者对《晶体学报》E分卷和晶体学会下辖的其他期刊中刊登的晶体结构的质量会越来越有信心。

  在被问及对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进展时,Simpson表示,目前调查的情况就是这70篇文章存在造假。他告诉记者,要检验已发表的文章是否存在造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已经花费了许多非常有经验的晶体学研究者好几个月。一旦发现问题,期刊编辑部会给作者一次机会来评论和解释这些被发现的错误。如果发现可能存在造假的行为,编辑部需要确信,某一篇文章的作者的确是在有意欺骗,而不是因为粗心或疏忽犯下的简单错误。目前,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一旦相关作者对这些错误作出答复,编辑部会根据作者的答复予以处理。

  此外,Simpson还就中国作者向《晶体学报》E分卷踊跃投稿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2008年,《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的文章中有51%来自中国。“这或许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对自己英语水平不够自信的作者在类似《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短篇幅的文章要比在其他期刊发表文章要容易一些。另一个原因是,《晶体学报》E分卷为作者高效快速发表已测定的晶体结构提供了便捷的渠道。”Simpson说。

  他表示,所有提交给国际晶体学会下属期刊的文章,不管其作者来自哪个国家,都要经过复查这一环节的严格考验。因此,来自中国的文章并不会因为此次论文造假事件而被区别对待。他特别强调,“事实上,中国的作者已经向《晶体学报》E分卷提交了几千篇高质量的晶体结构报告,这对科学界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贡献。我们深信,在化学晶体领域里,国际晶体学会下辖的期刊一定会在完善晶体结构检测流程中发挥带头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86175.html

上一篇:【转载】:软件发现井冈山大学讲师论文造假(附简评)
下一篇:国产科研仪器研发面临的“牵-钱-浅-欠”
收藏 IP: .*| 热度|

8 诸葛淑媛 陈儒军 刘进平 周春雷 苗元华 贺天伟 李学宽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