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尊敬的网络读者,大家好!
本来不想在网络上面讨论科学问题。在王牧教授把此事投诉到科学院学部以后,科学院学部和教育部责成南京大学分别组织了独立专家组进行调查。目前,对于此事的调查仍然在进行中。我想最后这两个委员会会给出一个公正的判断。即使在18日,王牧教授在学术界广泛散发了此材料,损害我本人的名誉后,我顾及到专家组的调查尚未结束和南京大学的整体利益,不到最后我不便回应。我相信到最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我本人十分反对数据造假的文章,也坚决反对伪造证据的整人举报,同时对利用学术不端之名来把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纲上线以达到个人之目的深恶痛绝。现在看来他故意使用大量错误数据,揪住文章中的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纲上线。他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是实验室一名成员,既然他在没有任何知会情况下,以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把此事发布到网络上面,我也不得不回应了。我也就借此机会,本着科学的态度说明一下,请各位读者判断是非曲直。我们自己不足的,我们说清楚;他人做的什么不诚实的事情,我们也如实表述出来。作为一个科学家,没有什么不可以如实说出来的。
闻海虎
2013年10月22日
简单背景:
KxFe2-ySe2超导体是2010年底发现的新一类铁基超导体,该材料中相分离现象非常重要。2012年,我们小组在研究中发现,不同退火和淬火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改变KxFe2-ySe2单晶的超导电性。随炉慢冷的样品(SFC),其超导区域在慢冷过程中会长大,形成岛状(domain,达到微米级);淬火处理的样品(350度处理后淬火的样品称为S350),超导岛弥散而且很细小(亚微米甚至更小) 。背景区域(background)总是具有反铁磁的245相。我们承接此项研究,通过电阻,磁化,SEM,EDX(S),XRD和STM这6种测量手段,对不同热处理的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SFC样品的超导岛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可以用电镜上的能谱分析功能(EDS/EDX)来分析成份,而对于其他淬火处理的样品,如S350等,因为超导区面积太小,小于电镜光斑尺寸,用能谱分析成份完全不行。该工作的题目为《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on superconductivity in KxFe2-ySe2 and evidence for a new parent phase K2Fe7Se8》,于2013年5月21日发表在【Nat. Commun. 4, 1897 (2013)】。作者为丁夏欣,方德龙,王震宇,杨欢,刘建忠,邓强,马国斌,孟崇,胡宇辉,闻海虎。其中马国斌,孟崇,胡宇辉是负责电镜图像和成份分析实验部分的。有关文章的内容介绍请参考后面的附件.pdf-1。
一、问题的提出和过程
文章在2013年5月21日发表出来后很长时间内,马国斌、孟崇、胡宇辉没有提出异议。2013年7月18日,三名作者(G. B. Ma,C. Meng and Y. H. Hu)在王牧的要求下,突然向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编辑部提出撤名字。9月底左右王牧又向中科院院士学部提出投诉,学部随即组成了调查小组开展调查工作,同时教育部也责成南京大学组成独立调查小组调查此事。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王牧又于10月18日向全国多地大量著名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散发了投诉材料。10月21日,他突然把此事提交到科学网。
二. 问题的解释和说明
l 故意使用错误的数据系统,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我认为投诉别人,尤其王牧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投诉自己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应该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计划撤名字和投诉之前,他从来没有与我讨论过相关的科学问题。看过他的投诉信以后,发现有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即他故意使用了大量错误的不该使用的数据进行了投诉,造成假象和错觉。任何人一眼就会对这套错误数据产生极其不好的印象。他投诉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关于我们文章中的Fig.4c 和Fig .4d。在我们的文章的Fig.4c 和Fig .4d里面,都是在讨论随炉慢冷的SFC样品的测量数据。前面说了,EDS技术完全不适合直接分析其它淬火样品(如S350样品等),因为这些样品的超导斑块很小,我们文章里没有包含一个SFC样品之外的数据点。我在7月份与他查对50个数据点的原始数据的时候就明确地告诉他这一点。然而在投诉信中,王某提供的图依然不仅包含了SFC样品的数据点,还有意掺杂了大量其他不同性质样品的很多数据点 (至少多了一套S350样品的数据和部分S250样品,大约有31个错误的点)。图1左边是我们测量的所有的SFC数据点(空心),右边是他用来投诉我们的图。可以看见,左边的图相分离非常明显;而右边的数据点非常杂乱,蓝色点一直延伸到红色点,混杂在一起,根本看不见有任何相分离。
图1. 左边:三次SFC样品上测量的总共79个数据点(空心)和发表文章显示的其中50个数据点(实心)情况。所有红色点是超导岛上面测量的数据,蓝色是背景区的数据。交叉线是我们所写文章中的成分位置。右边: 王牧误导大家的共110个数据点,其中31个点是非SFC样品的,是王故意加进去混淆是非的。这两个图的重要区别是左边的红色蓝色二团明显分开,显示明确的相分离。而右图红蓝点严重交叠,给人造成没有相分离的假象,并以此为据,上纲到数据造假,大家也许看得明白现在谁在造假。
基于此,他又煽动性地讲了很多不实和诬陷之词。他自己说是“实际测量的所有样品的数据” (见上图1右),这本身就非常错误。因为把“所有样品的数据”放在一起,包含非SFC样品的,还讨论什么SFC样品的数据的合法性呢? 基于这样一个错误和杂乱的数据系统,很多不是SFC样品的数据也充斥其间,给人很坏的感觉。从而使得他们在投诉信中有了说我们“编造数据”,有所谓“被删掉的点”,和“仅留下相对集中的两团”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王牧把不该放入的其他性质样品的众多点放在图上面,然后要大家到我们的图上去找,当然找不到! 这样就被冠成了“被删掉的点”。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他故意这样做,然后进一步说我们“随意删掉数据点”“仅留下相对集中的两团”,误导读者和广大网友。我们的50个点是按照我们的取点原则在79个点中选取的,个个真实存在,显示在图1(左)中,有科学根据,具体细节下面会解释。关于这一点我们将通过科学诉讼或者法律的手段维护声誉。
l 关于图4d数据的说明
我们总共对三块SFC样品的EDS成分进行了分析,每一块样品的成份分析详细结果和形貌图都放在附件.pdf.-2中。从三块同一锅SFC样品测量的结果(图1-左)来看,数据具有较好重复性(详细见附件.pdf-2),不同区域上测量的数据明显分离为两部分。但是由于测量中岛状区域(domain)大小的区别,系统参数设置不同,人为操作,样品稍有差别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必然有一些离散,这就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我们认为最科学的做法是把三次测量的样品的数据,即79个点,都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来自同一锅),这样可以降低样品之间的离散型。考虑到EDS成份分析过程中,部分点可能出现较大的离散性(比如打点时太靠边缘),我们采取了围绕每组数据的中心,向外扩展,各选择25个点的方法,展示于图4d中,无一例外。按照一定原则选择数据点来显示,在实验科学中是可以接受的,不能轻易扣帽子叫 “随意删除点”。我们此次就是这么做的。可以看出无论是取50个点还是79个点,中心平均都是一致的。见如下说明
50个点,79个点和文章结论中心平均位置:
50点:(Domain: K=0.68408,Fe=1.7814; Background: K=0.80713,Fe=1.6395)
79点:(Domain: K= 0.68841,Fe= 1.7755; Background: K=0.80145,Fe=1.64745).
文章:(Domain: K=0.68,Fe=1.78; Background: K=0.81,Fe=1.63).
这样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尽管可能有点偏颇,但是也是科学研究中能接受的。另外,我们SFC样品测量了79个点,最后按照我们原则选择的是50个点,每个点都有原始数据对应,哪里来的 “编造数据” 或“变造数据”?
王牧在给学部的材料中写道:“肢解、变造数据”云云;样品I共测42个点,被删除13个点,云云;样品III共测量了30个点,被删除了16个点,云云。这些看上去多么耸人听闻,但都是无稽之谈! 首先,这些臆断是在故意使用错误数据背景下所产生的,这是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另外,投诉人只偏执于自己的分析方法,难道不想想别人是如何分析的?大家看完上面内容以后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是多么可笑和不科学的质疑?我们是根本就没有从单个样品出发来考虑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关注这50个点中,有几个点是属于哪个具体样品的,因为这样做不科学。为什么只有自己偏执的分析方法是对的,别人合理的分析方法就要被质疑和投诉呢?关于这个结论,我们期待专家对此问题的公正判断。
l 所谓50个点中有2个点找不到出处的问题
王某在7月底时说“你50个点中有5-6个点找不到原数据”,我听过后觉得奇怪。后来我们一一查实了原始数据点,并交给他。因此在50个点中,他实在找不出“找不到原始数据对应”的点了。存在一点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是:(1)有一个点(见图1左上箭头所示),由于学生打字输入错误(K: 14.37输入成K:14.73; Se=44.88),导致K含量有一点右移(0.640®0.656),准确位置应该在0.640,即蓝色箭头的指向位置;(2)还有一个点,学生用计算器算到小数点位第三位时,有一个四舍五入忘记算入,在数据点位置上产生肉眼都勉强辨认的很小移动。我明确告诉王牧这个原因了,这是可以接受的非原则性问题。可惜的是,此次在向学部的投诉材料和后续的学部调查中,王牧还仍然提出50个点中有2个点不对,说“…并且2个数据点没有出处”。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为什么这样不科学呢?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混淆视听?难道我们对于学生在一个点的计算上出现的一点非常小的误差都不依不饶,还要上纲上线?这肯定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Anyway,这50个点原始数据都在双方的数据库中了,任何时候备查。
l 关于图4c的说明
图4c(2012年9月20日测量)这里只是一个示意图,仅仅说明图4d的50个点中有25个点在岛上面测量的,25个在背景上面测量的,没有点对点的对应关系。图4c(SEM形貌)和图4d(EDS成分分析)是来自于同一锅SFC样品的数据。因此,选择一张图片作为示意图并没有什么不对;从示意的角度,它们的形貌是一样的,而且对结论没有影响。我们疏忽了在文字说明的时候强调示意二字。我们在Fig.4c的描述上面有些不准确,需要改正过来。
l 关于部分作者没有充分讨论,在投稿过程中没有充分通知到每位作者的问题(马国斌,孟崇和胡宇辉)
实际上是不准确的。闻海虎与马国斌之间从2012年12月开始,在文章成文和发表过程中,先后有5次正式邮件交流。马还对文章初稿进行了补充修改,这些内容在最后发表稿子中显示出来了。关于这一点,马是认可的。投稿过程中马的邮件地址也是准确的,他应该收到编辑部每轮的投稿情况。这在一般的合作情况下,是非常充分的。有时侯在实验室大楼里碰到,也把一些事情交流了。谁知道这样做事后会出现“无充分讨论”的罪名呢。
至于两个学生,我后来才知道是王牧的学生,是和马国斌讨论后加上他们名字的。我和这两个学生之间没有直接交流,因此也不知道他们的邮箱。我确实没有很好联系到他们,这一点对不起两个学生。因为对于合作方,我的做法是通知到对方老师,由对方老师负责联系自己学生的意见等。我承认这是我的疏忽,在投稿中情急之下用了两个带有南大邮箱地址的错误地址,这也不对。我的学生丁夏欣至少给其中一个学生(胡宇辉,2013年1月29日)寄去了文章稿件,没有回答。
自始至终,我没有得到信息说马国斌高工或哪个学生想过来讨论讨论学术问题。在编辑问及此次投诉是否联系了通讯作者,也就是我时,他们说了“通讯作者不在家”的理由。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他们有多种手段可以联系上我,手机,邮件,但是我从来没有得到他们的任何消息。投诉同事之前,起码的要与同事核实一下情况,万一搞错了,不就很麻烦了吗? 但是他们仍然我行我素。
对文章和事件的总结是:
以上就是我们对主要投诉内容的回答。我们的数据点个个真实可靠,没有任何人为制造的假点。数据点的选取也是有一定的原则,最后无论是50个点还是79个点的中心都与文章结论的中心位置非常接近。我们的文章个别地方文字描述不够准确,我们会在文章订正中加以说明。如果对这些由于疏忽或语言描述上的非原则性问题都上纲上线,就会使人怀疑其动机了。
投诉者故意使用了大量的错误数据作为基础来讨论我们SFC样品数据的合法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大家看过以后自己判断是非曲直。关于科学问题的判定,我们一切静等调查组专家的最后结论。
文章附件:附件.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