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戈鲲化——哈佛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 精选

已有 30155 次阅读 2014-12-6 10:0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今天去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Havard-Yenching Library)借书,临走时我惊奇地发现在该馆阅览室的门口,挂着一个身穿清朝官服,头戴顶戴花翎的中国人已经的泛黄了的照片。照片下面的空白处,用花体英文写着:哈佛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戈鲲化(The first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Harvard University – Kunhua Ko)。

就是下面这张照片。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Department of Eastern Asia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的网页上也有关于戈鲲化的介绍(http://ealc.fas.harvard.edu/ge-kunhua)。



      我知道一些早期的哈佛中国教授及毕业生的旧事,但却从未听过这个陌生的名字——这个看似清廷官员是哈佛的中文教授?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一切要从1877年说起。这一年地处纽黑文的耶鲁大学首次推出了汉语课程,可惜的是,那时候汉语远没有今天在欧美时髦——居然没有学生愿意选修此课。不过波士顿一群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商人了解到这个消息之后,基于对汉语在对华贸易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建议他们的母校哈佛大学能向年轻的学生们开设汉语课。当时清政府的海关有一只非常国际化的公务员队伍,其中就包括5名来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海关总税务司也长期由英国人赫德担任。认真的波士顿人于是向这个在清朝有长期工作经验的西方人请教,如何能找个合适的人选来哈佛教中文。不过赫德觉得这个想法不太可行,他说让中国人教洋人如此高难度的语言,简直就是一份儿苦差事(drudgery),想学中文?来中国工作一段时间慢慢学就行,我的国际员工都这样儿。

不过哈佛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个计划。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伊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写信给在中国海关工作的校友爱德华·杜鲁(Edward Drew),请求他帮忙物色一个合适的中国人来美教书。杜鲁推荐了自己的汉语老师——戈鲲化。戈鲲化生于1838年,祖籍安徽,浙江宁波人。他曾中过举人,在清朝官员家中做过幕僚,也曾经在英国驻华大使馆工作过五年,后来还在美国驻华领馆工作了两年。虽说算是和洋人打过交道,不过却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不知道这个校友是如何为声望颇高的母校物色人选的,他居然在后来的一封信里向伊利奥特校长表示了自己对于戈先生是否能胜任哈佛教职的担忧,理由如下:戈先生确实有些学问,但是不是知名的学者;他从来没有在任何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拿过什么学位;他还向清政府买了个官员身份(戈曾捐了一个宁波候选同知,为五品官员);还有更糟糕的,有人怀疑戈先生偷偷发表了一篇批评当地政府官员的文章,说不定不久就得吃官司。眼见校友辜负了母校的一片厚望,做出如此不靠谱的推荐,校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个人不行,另找一个!不过为时已晚,戈先生已经为了越洋的长途旅行做好了准备,在波士顿租了房子,而且还辞掉了当时的工作。

1879年秋天,戈先生和太太及孩子一家来的波士顿。他带来了一批中文书籍——这成为哈今天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百万藏书中的第一批亚洲书籍。戈先生到了之后,写信告诉推荐他的杜鲁先生报了平安——这封中国旧时知识分子所书写的典型的、字迹娟秀的信件如今也作为档案,收藏在燕京图书馆。那一年,戈先生在哈佛只收到一个学生,该校的拉丁文教授马丁雷恩(Martin Lane),而马丁则教他英语。戈先生在哈佛待的时间并不久,在短短三个年头之后,他不幸地因肺炎在波士顿去世。哈佛给他的家人提供了回国的资助,而杜鲁则筹了一笔钱作为孩子们的教育经费。

   在学界,戈鲲化从来都不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不过这个受过中国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学者的尊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戈先生在哈佛上课必定是衣帽整齐,坚持着中国的长袍马褂,即使在夏天也不脱下袍子,非常注意师道尊严。他教书认真,虽然仅仅有四五个学生,但他爱社交的性格、幽默的授课、有绅士风度的举止及富有成效的教学,让当地人对他、并通过他对中国人都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他还亲自为学生编写了教材,取名《华质英文》。

(戈鲲化编写的教材《华质英文》)

(Chinese Verse and Prose http://blogs.law.harvard.edu/yenching/?p=98)

其时,美国社会对中国这个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还了解甚少,对于这个异国来的教师充满了好奇,也颇为尊重。有记录说戈鲲化当时的月薪是200美元,为普通美国人的两倍,可见哈佛方面的重视。戈鲲化在生活中也广交朋友,据说他用中国的礼仪拜访、接待朋友,让美国人逐渐接触到了东方文化。笔者没有细查,但有报道说美国方面在给戈鲲化的悼词中说,“……他的言行,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兄弟般的关系”——这应该是很高的评价了。

今天,哈佛大学的东亚系将戈鲲化在哈佛教授中文作为该系历史的开端(见该系网页http://ealc.fas.harvard.edu/1870-1920)。但戈鲲化这个名字,在哈佛之外少有人知,被遗忘了已一个世纪。但他的确是第一个在哈佛大学教授中文的中国教师。至于他是不是教授,我也不清楚——翻看哈佛大学文字,比如新闻报道、校史等等,往往是instructorprofessor混用。查找官方的聘用文件,肯定要费点功夫的,我一时没有时间。不过直接聘他为教授也不是没有可能,那时候的非升即走,毕竟没有现在这么残酷。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vard%E2%80%93Yenching_Librar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848861.html

上一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不容易!
下一篇:如何用英语作学术报告
收藏 IP: 71.232.21.*| 热度|

42 姬扬 吕洪波 姚小鸥 孙根年 杨远帆 余文 康建 刘立 魏国 许方杰 赵保明 武夷山 曹聪 郭战胜 张忆文 吕鹏辉 刘洋 李璐 袁贤讯 喻海良 雷栗 李峰 胡方云 徐晓 陈理 朱志敏 刘敏 雷茜茜 王春艳 陈冬生 张海权 biofans shenlu eastHL2008 wangqinling zhouguanghui nm qzw zhangling divingmed yjxia ruby199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