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能量] 人类科技教育(状态)链接
在充满“正能量”的《科学网》,搞点“负能量”来吸引眼球,招徕点击量吧!
(1)科学网,2018-10-07,假结果或夸大结果,如何对待和处置科学研究的不可重复结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343.shtm
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39849
而且,上述研究都是发表在今天影响因子高的主流期刊上,包括《细胞》(Cell)、《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科学》(Science),即CNPS。不仅如此,不可重复的科学研究结果几乎遍布于所有学科。一项研究表明,今天在全球一流的学术期刊CNPS发表的论文的结论至少有一半不可重复和检验。
(2)科学网,2018-06-26,打招呼做工作 教授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869.shtm
半月谈,2018-06-26,“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教授自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http://www.banyuetan.org/dyp/detail/20180626/1000200033134991529974398423860952_1.html
科研人员表示,一些评审拉票公关的现象就像皇帝的新衣,没有人敢喊。一喊就破坏了规则,大家以后肯定就不带你玩了。但是不喊,就必须跟随在里面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埋头做学问,就会吃亏甚至很难存活。“做科研要无欲无求,保守初心才能做得好。如果只想着求名头被欲望绑架,势必会造成学术风气的败坏,也造成科研水平的下降。”
(3)科学网,2018-06-05,甘晓、程唯珈:变味儿的评教 科教界反思教学质量管理方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3803.shtm
“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成为高教界一句无奈的玩笑话。据记者观察,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分为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目前分别以评教和论文来评价,已形成“唯评教导向”和“唯论文导向”的趋势。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也聘请了专业机构对教师教学开展多维度考核。该校社会学教授 Lalli Pina 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学生的评分不是教师评定的关键,学校不是市场。”
(4)千老与教授(ID:InsideScience),2016-10-06,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分析
转载自:http://www.najiaoluo.com/keji/618810.html
一、西方学术界的危机
(a) 经费短缺。
(b) 竞争恶化。
(d) 泛世俗化。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教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终身教职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而且,近年来已很少能看到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热爱学术的学者。
(e) 人性缺失。
然而,面临当前的经费压力以及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西方大学也日趋成为丛林社会。一些教授不再是传道授业、指导学生的老师,而成为压榨下属、倾轧同行、窃取成果的老板。这些人往往学术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对学术的热爱远远比不上对自己岗位或名利的热爱。这类教授中以亚裔学者最甚,当然也不乏欧美教授,他们视下属为家奴,视同行为劲敌,争取一切手段骗取经费,廉价雇佣博士博后拼命灌水,极力打压潜在对手。许多雇员与导师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缺乏人性的手段已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生存法则,不可不令人唏嘘。
科学网转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7406.html
(5)周健,2016-09-11,科学面临的七大问题及出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1002186.html
问题一:学术界有巨大的经费问题
问题二:许多研究设计不当
问题三:重复验证结果至关重要却很罕见
问题四:同行评议出现了故障
问题五:太多的科学被锁在付费墙后
问题六:科学是很难传达给公众
问题七:青年科学家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中
科学网转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2690.html
(6)观察者,2016-08-08,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08_370437.shtml
(作品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独立工作以后还这么做,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哪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哪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所以,整个就把方向搞偏了。后果之一就是:与我们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最终价值南辕北辙。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敢于用别人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思路理解问题的气质,彻底消解了。
因此,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对于基础研究的那些引导、激励措施,其实是在加速让科学下坠——这真的是一个灾难。
科学网转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7354.html
(7)文双春,2016-08-19,基金挂了只因没创新或评委不懂?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997348.html
越是小同行越不认可其他同行的创新,这样的事情在论文投稿中更常见。《美国科学院院刊》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同行评审系统导致好的研究不能发表。个中原由是什么?关键是竞争。研究发现,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有可能表现很“战略”,有意压低竞争对手的分数以提高自己的机会。作者指出,竞争导致更高的拒稿率,但并不意味着更高质量的作品被出版。他们声称这项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科学上的突破性研究最终发表在较低级的杂志上。老文相信这项研究也可相当程度解释为什么创新性高的项目反而容易遭同行枪毙。
科学史证明,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也就是说,开创性的东西在初期很难得到认可和支持历来是一种常态。
原文链接:
[1] Looking Across and Looking Beyond the Knowledge Frontier: Intellectual Distance, Novel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cience
http://pubsonline.informs.org/doi/10.1287/mnsc.2015.2285
[2]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lower funding succes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4/n7609/full/nature18315.html
[3]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
http://www.pnas.org/content/113/30/8414.full
(8)黄晓磊,2012-12-12,基金资助不鼓励创新 & 如何改进资助模式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883-642050.html
Ioannidis和Nicholson认为虽然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很难去衡量,但论文的引用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项工作的影响力。他们基于Scopus统计了美国2001至2012年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领域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的第一和最后一名作者,并统计了这些作者是否正在承担NIH项目,以及是否是NIH项目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这些人推荐资助哪些项目)。一共有700篇美国作者署名的论文引用次数超过了1000次,涉及1172名作者。很有意思,他们发现在8752名NIH项目评审委员中,只有0.8%(72名)发表了引用超过1000次的论文;但在这72人中,89%(64名)正在承担NIH项目。然而,在引用超过1000次论文的美国作者中,94%的人并没有担任NIH项目评审委员。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NIH项目评审委员正承担NIH项目,虽然他们中只有极少人发表了高引用论文。基于随机选取的200篇引用超过1000次的论文,Ioannidis和Nicholson发现只有39.7%(104 / 262)的美国作者正承担NIH项目。也就是说,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工作并没有获得NIH资助。虽然高影响力的工作没有获得资助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也暗示NIH资助不鼓励创新想法。
[1] 原文链接:
Conform and be funded,作者: Nicholson, Joshua M.; Ioannidis, John P. A.,NATURE 卷: 492 期: 7427 页: 34-36 出版年: DEC 6 20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92034a
(9)李江,2018-05-28,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基于短期时间窗口的科学评价指标不但没有鼓励创新、促进科学原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科学创新。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价方式有可能蒙蔽科学政策的双眼,最终削弱科技发展的潜力。
结果显示,高新颖性的论文其引文数量的分布高度分散,离差比非新颖的论文高出18%;而中度新颖的论文与非新颖的论文在引文分布的离差方面没有显著的区别。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那些高度新颖的论文,有一部分的引文数量非常高,而有一部分的引文数量非常低,反映出它们在影响力方面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度新颖的论文中有相当部分的引文数量很高,而只有很少论文的引文数量很低。
转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0435.html
(10)2018-07-21,Lancet:是该戳破生物医学研究泡沫的时候了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067361831609X?via%3Dihub
2014年,《柳叶刀》杂志一语惊人:85%的生物医学研究是浪费的、不必要的[1]。
2007年,《英国医学杂志》在医学界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自1840年该杂志创刊以来,在生物医学领域最重要的15项科学突破里,只有抗生素和氯丙嗪两个治疗性药物[2]。那时靶向抗癌药已经问世,和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无数其他药物一样,并没有被认为是重大突破。可见,过去几十年生物医学研发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创造出像抗生素和疫苗那样的防治疾病的重大突破。
[1] Macleod MR, Michie S, Roberts I, Dirnagl U, Chalmers I, et al. Biomedical research:increasing value, reducing waste. Lancet 2014; 383: 101-104.
[2] BMJ Press Release: Sanitation is greatest medical milestone since 1840. https://www.acec.ca/source/070214/sanitation.pdf (accessed 3 August 2018)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