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思想表达需要文理相融

已有 2289 次阅读 2020-11-14 17:5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世界很奇妙,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描述,去理解。

从实用主义出发,最早的文字肯定谈不上文采,而会更注重记录的简便性和信息的包容性。看看甲骨文中的大部分字体,都是取材于日常所见所闻,尤其是人的感觉器官,比如眼、鼻、耳、口、舌,以及手、脚、头、躯干。当然还要加上日常生活中的水、火、陶罐等等。一幅幅早期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这也代表着早期人类对生活的本质认知。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极大地增加,对于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抽象的画面,如果再用单字来表达,就显得非常臃肿繁琐。组合的词语和词意外延逐渐走上主流。这时候,如何外延词意就成为了一个科学问题。

我总感觉,古代掌握文字的人,在几千年前暗自窃笑,他们乐此不彼地创造着词汇的繁荣,从一开始就把“文采”注入文字的灵魂。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不怎么用具有直接含义的字,而是需要通过模拟、外延等手段,发挥大家的想象。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新的内涵被逐渐加入,词语越来越鲜活。

比如,舆论,其中的舆是四个人抬车,于是舆就衍生出一群人的意思,舆论就合理地变为一群人的言论。当我们用舆论这个词的时候,就显得很贴切。没有人会问,当初为什么不直接用“众论”。比如知识渊博。渊也就是较深的湖或者潭。当时的文明主体在陆地上,能够看到较深的水体也就是湖或者潭,如果那时人们有海洋的经验,我估计就不会用渊,而会用海博或者洋博,总之轮不到渊博。即使如此,渊博也会比直白的“深博”更让人亲临其境。唐代表着用嘴吹乐器,“唐博”可能就是爱说话的人。可惜,这个词没有被古人创造出来。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只不过我们后人很少再去追踪溯源,体会古人的用心。总之我非常感激古人,把单个词语表达创造得这么丰富,这么具有想象力。

于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出现了,现代人还能创造新字和更有文采的词语吗?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汉语演化又有走入实用主义。这是因为,科学需要更严谨的表达。创造出的新字,更多是和科学发现有关,比如元素名称。从整体上,文字发展趋势很明显,那就是单字变少,词汇却增加很快,这有点象英语的结构。应用这样的模式,目前的汉语足够应付各种新生事物,但是为了精准,会变得越来越啰嗦。比如联合国等。如果在古代,联合国可以用两个或者三个国垒在一起代表。但是应用目前的标准笔画,已经失去了创造新字的灵活性。比如,古人很容易就创造一个字来代表‘宅在家里玩游戏的人’。囧这个字在网路上流行,还是因为大家看上了的形态美。再比如,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以后,肯定会出现字数更多的专用词。

总的说来,现在已经没有了创字的环境和冲动,使用的单字会越来越少。当词汇占主导以后,大量发音相同的字肯定会被合并。在南非,当地黑人会把一个英语句子的发音连成一体,变成一个新单词。对于这个新词,原来其中的独立单词已经不重要了。

根据以上分析,理工思维逐渐占据文明主导之后,文字体系就会朝着更为精准的方向发展。从词汇本身来说,所谓的“文采”会被淡化。“推敲”这样的文字极致,也很难再现。于是体现文采的另外一种形式被放大,退化科学的严谨表达,用感觉错位、内涵错位、实体错位等形式,变成一种巧妙混搭效果,重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比如,看到沙子,就想到时间的沙粒,一下子就会提升品位。描写笑音,就想到点亮四面风。至于如何点亮,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自己补脑即可。

这种现象在理工和文科人群中,慢慢会产生一种不可调和的表达联络。如果所谓的文采“越来越偏离科学的内涵”,把缺乏知识当做提升“混搭”的借口;或者所谓的科学精准“越来越缺乏意境的深远”,把词汇的匮乏当做缺乏表达灵感的借口,这都会让我们的感知缺乏力度与柔性的和谐统一。

理工知识相融,至少部分积极相融,这不光是丰富表达这个世界的需要,也是更深刻认知这个世界最好的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58352.html

上一篇:朋、友、情、谊
下一篇:理想生活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5 范振英 彭真明 武夷山 郑永军 徐义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