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第七章 有孔虫里的钙护卫

已有 2843 次阅读 2017-11-16 07:4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碳爸爸带领着碳宝们在有孔虫的身体里穿行,突然前面吵吵嚷嚷,原来是有孔虫体内的护卫在巡逻。这些护卫人高马大,只听得它们的首领说道:“钙小二,你去边上去看一看。”

碳宝们知道了,原来这些护卫叫做钙(Ca)。钙小二手里拿着两头叉向碳宝们这边走来。

碳宝们很紧张,围绕在碳爸爸的身边。可是碳宝们还是被钙护卫发现了。

钙护卫长看到碳宝们,非常高兴。它们正需要碳宝们来帮助建造城市围墙。不容分说,钙护卫们就押着碳宝们朝有孔虫身体边界走去。

在那里,碳宝们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厚厚的墙。这些墙上面有很多碳宝们被困在那里,居然还是和钙护卫一起,形成碳酸钙分子(CaCO3)

说实话,碳宝们不喜欢钙护卫,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暂时它们没有其它什么好办法。

这些钙护卫为了防止碳宝们跑掉,于是每一个钙护卫都用手拉住碳宝们,加入到城市围墙中,这下碳宝们失去了自由。站在这个CaCO3建造的外部城墙上,碳宝们这才发现,远眺外面的世界好震撼!

在远处,一座座的彩色高山连绵不绝,那是珊瑚的骨骼形成的。珊瑚的颜色五颜六色。在珊瑚中间,无数的小丑鱼在穿梭往来。叫不出名字的石斑鱼也在不停地游动,忽然之间这些鱼吓得赶紧躲在珊瑚里。原来附近游来了一条大鲨鱼。这条鲨鱼不紧不慢地有着,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它的眼睛一直盯着四周在寻找食物。

在近处,碳淘淘发现了奇怪的东西,看似透明的地方,忽然会忽闪忽现,有东西在动。仔细一看,原来是透明的水母。

有孔虫看到了水母,吓得赶紧逃窜。这个看似温顺的水母,正是浮游生物的克星。

不过碳淘淘非常高兴,他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生物,这次真正看到了实物,觉得不枉此行。只是目前被钙护卫拉着,失去了自由,有点郁闷。不过碳爸爸和碳妈妈以及其它碳宝都在身边,心情又好了起来。而且还有这么多风景和动物可看,还不用担心大家走散,这样一想,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情。刚好随着有孔虫去旅行,就当坐了免费旅行车。其费用就是帮着有孔虫守卫边界。

碳宝们所在的城墙,其实是有孔虫的外壳,全都是由CaCO3组成的,非常坚硬,是保护有孔虫的最佳材料。

碳熙熙想起了碳聪聪和碳乐乐,不免为他们担忧,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之前大家还在讨论不同环境里氧宠物的含量特征。碳熙熙仔细看了一下四周,她意识到,碳聪聪她们说得很对,四周的氧宠物里有很多18O,这和雨水里的情形不太一样。在雨水里,18O很少见。

在地球的两级,温度很低,飘过去的水蒸汽含有跟多的较轻16O,在打球两极结成冰。这些水蒸气结成的冰里的16O多,18O很少。天气越冷,地球两极的冰越多,被封存住的16O就更多。相应的,在海洋里,16O变少,18O就变多。如果天气变热了,地球两极的冰开始融化,水重新注入海洋,这些水还有丰富的16O,这样就补充了海洋里的16O,从而使得18O的含量变少。而有孔虫在建造自己的CaCO3的壳时,能够利用的氧宠物当然和海水的氧有关。海水中16O多,它的壳里16O就多,反之,就少。

所以科学家会关注海洋沉积物里的有孔虫壳体。在放大镜下面把这些壳体挑拣出来,然后放在先进的仪器里面测量其中18O16O的含量。如果16O偏多,说明当时天气热,大量冰盖融化,富含16O的淡水重新注入海洋,海平面升高。如果16O偏少,说明当时全球温度低,大量冰盖形成,海平面下降。

原来有孔虫壳里氧宠物的特征(18O16O的相对含量)还隐含着这么重要的自然秘密。

有孔虫的生命周期并不长。这个有孔虫已经很老了,它游得越来越慢,最后终于停止了游动。

这下不得了,有孔虫得身躯开始往深海沉下去。它身边得其它有孔虫被很多更大得动物吞食了。碳宝们很幸运,他们所在的这个有孔虫没有被吃掉,而是一直沉了下去。

随着深度增加,四周的光线越来越暗。颜色从深蓝色慢慢变成灰蓝色,最后变得一片漆黑。

碳熙熙可不情愿了,她是来寻找世界之美的,这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不了了,就放声大哭起来。

碳妈妈安慰她道:“熙熙,不用担心,我们碳宝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海底世界一样漂亮。”

听碳妈妈这么一说,碳熙熙把眼泪擦了擦,破涕为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085428.html

上一篇:第六章 命运分水岭
下一篇:第八章 海底世界
收藏 IP: 116.7.234.*| 热度|

2 李颖业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