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国际信息哲学进入中国的头十年回顾(四)

已有 2243 次阅读 2018-7-26 09:45 |个人分类:信息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翻译的事情就此结束了?远远没有。Luciano毕竟就是匹马单枪,写了几篇文章。可Blackwell却看上了社科院这块资源了。当得知我要翻译Luciano的文章时,没过多久便给我寄来一本《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当然,这本书也是Luciano主编的,由Blackwell出版。这可是本导论性质的书,如果希望从事信息哲学研究或对信息哲学感兴趣的人,大概都要读读它。我一看这本书的确不错。但它却是一整套丛书的一本,如果我没记错,那套书有11本,其余10本都是炒冷饭,只有这本是新的。我赶忙找到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请他们立即买下该书版权,由我来组织翻译。这次还真有点儿悬,据说那套丛书的版权都被某大学出版社买去了。可独独这一本让商务抢到了。先机就是商机啊!那么我又要领衔翻译这本书了。

 

一、

 

商务印书馆看上这本书,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长销书。就像它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那样,不断重印。而我的翻译工作则着眼于为我国信息哲学的学科建设打基础,为信息哲学在未来能有个良好的开端。这本书涉及的问题很广,涵盖了信息哲学的方方面面。共有七篇二十六章,我组织了国内二十几位位青年才俊将其译出,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将其出版。而我作为这本书的主译,负责最后的统稿,尤其是每章的参考文献。我是下了大工夫将其整理出来的,因为是部导论,英文叫Guide,有指引的意思。每章的参考文献就体现出指引的特质,什么文献适合什么水平的人阅读等。

 

说好是2009年版的,可是却与国庆献礼书撞车了。那么余下来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就对该书做了进一步的详尽的审校。毕竟译者有20多人,翻译水平和风格也各不相同。我花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将译文重新校对一遍。按要求重编索引,又花了一个来月。余下的时间我就专心致志的整理每章的参考文献。我特别欣赏该书的这部分内容。每位作者都详细地标明文献的出处,和对应于哪一级水平的读者。知道这个专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应该从哪里入手。对该专题不那么熟悉的人,也会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Blackwell将其称之为Guide。如何指导?我认为大部分就在参考文献上。另外比较繁琐一项工作就是统一参考文献的格式。原书作者也是来自不同领域,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方式并不统一。可在中文译本上,我还是希望将其统一起来。幸亏我在中科院做过10多年的编辑,这项工作相还算顺利。

 

在这本书上我花的另外的工作就是译后记,我写的弁言以及Luciano为其写的中文版前言。还有一件就是他写的那篇“什么是信息哲学”,此前从来没有刊出完整的版本。正文都有了,但其中的参考文献和相应的注释都没有。在中译本中我将其加进去,作为全书的序言。后又将书稿发给美国的胞弟做了最后的润色。这才交到商务印书馆,也要辩证地看问题,虽然为这本书操碎了心,虽然晚出了一年书,但书稿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还是令该书生辉不少。

 

二、

 

我特别欣赏该书的学术性。它真正能为步入信息哲学研究行列的同仁们提供相应的指导。我为该书归纳出以下几个特质。其一、学术品位高;该书共分七篇二十六章,每一章都是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所写成的,编者按照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将这些文章变成体系章节,看上去是一本完整的书,但实际上却比一般教科书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和更密集的学术信息。其二、学科前沿性;该书涉及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该学科的学术热点、前沿问题和学科的发展方向,能够将读者一下子带到学术前沿,让读者了解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第三、专业性和可读性相兼顾;该书探讨的问题专业性较强,适合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参考书,但是,作者也十分注意可读性,力争让非哲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读懂,让他们了解信息哲学领域内探讨的问题和旨趣所在。第四、指导书和工具书相统一;该书由于学术品位高、学科前沿性和专业性强,因而它是读者学习哲学的指南和指导书。最后、注释性的参考书目: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参考书目以及部分网络资源,我认为这部分是该书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尤其是对所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给出了相应的难度以及适合什么样的读者。这对读者未来的学习和研讨提供了基础性的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它又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美国著名物理学费曼(Richard P. Feynman1918—1988)曾经说过,如果自然科学是钥匙,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就是钥匙的使用说明书。可是钥匙和使用说明书各有自己的用途,虽然它们相互依赖,但不能相互代替。又有人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麻木的没有科学的人文就是乏力的” ;可以看出,人文与科学绝对不是对立的,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互补的特点,否则就必然导致双重缺失这样瘫痪的格局。多年来,人们希望实现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理想。但实际上,我们只能从人文看科学,从科学看人文。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叉领域耕耘,收获的是不同的果实。我们期待的,不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而是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多元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整合。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就是一部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的交叉科学性质的读本。

由于我是主译,对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了解的。它不但适合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在课堂内外研读,也适合对科学人文主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翻译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有关信息哲学问题的作品和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相比之下,真正将信息哲学的基础性著作翻译出版,这部著作还是第一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的中译本不仅解决了国内信息哲学界了解国际学术背景的问题,而且也使信息哲学有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翻译出版,能为我国信息哲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与此同时,国际出版巨头Elsevier公司也在编一套15卷本的《科学哲学手册》。《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北师大出版社,2015年版)以宏大的视角全方位总结并展现步入21世纪的科学哲学的总体面貌。这一鸿篇巨制架起了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维度和空间。该《手册》面向基础科学,联系具体科学发展的历史,将学术史与学术背景紧密结合。它的问世不仅受到哲学家的关注,而且也受到科学家的好评,对于哲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那么这个大部头的《手册》也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由山西大学组织全国相关专业的学者译成中文出版。作为《手册》主要是为专家而用的,而非教学参考书。这套《手册》当中就有一卷是《信息哲学手册》。顺便指出,《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与《信息哲学手册》的性质不同,前者是学科基础,后者为学科建设。

 

《信息哲学手册》的主编不是Luciano,因为在国外编辑出版那“大书”时,Luciano还是个副教授,与该套手册三位总编辑Doy Gabby, Paul ThagardJohn Woods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即便是那卷《信息哲学》主编也是荷兰学者Pieter AdriaansJohan van Benthem。就是这二位,Luciano也无法跟他们比。Johan van Benthem与我是朋友。他是世界上著名的逻辑学家之一。退休后还在清华大学做了几年“特聘教授”,他的重点逻辑学著作也被译介到中国。我的一位同事还在他工作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信息哲学手册》的内容一共五部分,可是Luciano只在第二部分里写了一章“信息哲学的发展趋势”(我大致看了一下,就是将他写的“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做了扩充)。

 

牛津大学是个相对保守的大学,似乎只有这个大学在副教授和正教授之间,还有个Reader的阶梯。但牛津大学在世界上名气太大,Luciano也舍不得离开。一位意大利学者想在牛津当上正教授并非易事。于是采取了“曲线救己”的方式,受聘于赫特福德大学,当上正教授。自己又写了一部专著《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可是他与牛津大学还有牵连。Luciano逐渐在国际上成了大腕,牛津大学也专门成立了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OII),请他回来担任该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与中国腾讯公司的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有很好的互动。后来谷歌公司聘请他做公司顾问,这是大公司首次聘请哲学家做顾问;而我也成为腾讯公司的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的顾问。


大概在2016年,他又主编一套更为全面的《罗德里奇信息哲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Routledge出版集团出版。那时Luciano已经成气候了,可以说在国际上能够“呼风唤雨”,能够组织起国际上知名专家编写这部颇有分量的信息哲学手册。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当今这个超历史时期已经是人类社会必须依靠的工具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种种问题。有些是哲学的,有些是技术的,有些是社会的,有些是文化的,有些是经济的,有些是法律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信息哲学。

 

我曾一再强调,信息哲学是个学科,不是个学说。需要大家从各方面进行探讨,绝对不是一家之言就能涵盖一切的。那么这本《手册》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信息哲学中的关键主题以及扣人心弦的论辩。这本《手册》由30章构成,是一个国际性团队的结晶。《罗德里奇信息哲学手册》是最新的一部为学生、哲学研究人员、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研究人员的编写基本读物。在这些章节中,涉及到了若干中心议题。从某种意义讲,Luciano编的这本《手册》的还是比Elsevier公司的《信息哲学手册》学术前沿性和可读性更突出一些。不过遗憾的是,这本《手册》还没被译成中文。当然,我倒是乐见有志者将其译成中文,为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125983.html

上一篇:国际信息哲学进入中国的头十年回顾(三)
下一篇:国际信息哲学进入中国的头十年回顾(五)
收藏 IP: 123.114.108.*| 热度|

6 宁利中 谢力 武夷山 刘炜 周健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