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时间旅行简史》推荐语

已有 5026 次阅读 2017-8-8 12:55 |个人分类:理解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时间旅行简史》(Time Travel: A History)是格雷格(James Gleick)继《信息简史》推出的另一本普及性读物。中译本由楼伟珊翻译,图灵工作室制作,即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7年9月推出。出书前,图灵工作室的人找到我,希望我为该书写一篇推荐语。于是我就写了一篇。刊在这里,权当是为该书做推介了吧。


-----------


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卷十一中说道:“什么是时间?……如果没人问我,我知道它是什么。如果我想对他解释什么是时间,我却不知道了。”足见时间这个概念在西方文明中是多么令人感到困惑了。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也对它颇感棘手。作为思想家,既然设问时间,他就必须给出答案。于是我们便有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在他看来,一切时间都是现在。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所表达的就是,时间就是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就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就是期望。因为实在存在的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现在的一瞬间就是时间。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当然是为了论证他的三位一体的神学理念服务的。但他的这一关于时间的论述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主干。


实际上,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是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延续过来的。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首次明确而又严格地给出了时间的几何学定义。他说“最简单的几何形点,虽然本身决不可分,却它能占有位置,……即使聚集再多的点来,还总是聚合不成一个可分的几何形来。比点这种几何形更复杂一点的是一截线段,一块平面,一个立方体这些几何形,它们一律肯定是都能被连续分割的几何形,而点却不是这类可以被连续可分的几何形,因为点与点之间是不能连续地被连接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讲,西方的古代人,不管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都认为时间是外在的、客观的实在。


亚里士多德也好,奥古斯丁也罢,基本承接了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的哲学思想。但他们的理解是否正确?虽然他们的思想对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的和康德的时间观有所启发。


笛卡尔在《方法谈》第四部分说“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尔看来,他的这个命题既非演绎也非归纳推理的结果,而是一个“直观”的命题。其权威解释就是,“我无法否认自身存在,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仔细思考一下,笛卡尔这样说就是悖论。我在思考、在怀疑,就会有正在“思考”的“思考者”,那么作为主体的“我”,即“思考者”是不容怀疑的,他并非具有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没有广延的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显而易见,笛卡尔的时间观有缺陷,它产生了悖论。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家,但理解他的认识论,即思维方式上的“哥白尼革命”,就必须从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综合判断”入手。既然是“革命”,一定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康德的时间观就是对传统时间观的一个彻底反动。他在哲学领域第一次发现了时间与人的自由的矛盾。时间若是客观存在,人就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因此,康德在哲学上实现的“哥白尼革命”的关键就在于捍卫人的自由,让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比笛卡尔走得更远。


康德通过对感性和知性能力的考察,从中发现了时间作为主体内在的先天形式,它使认识得以可能。把时间同人心内在的感觉联系起来、把时间与“我”做直接的沟通,是从本质上阐明时间的先验意义。这应该是康德时间观的闪光点所在。人心内在的感觉是什么?其实所指涉的正是“我”的反思、主体的自省,说到底还是主观对本己的自我意识,是心对于“我”的自觉反映。内感是“我”的活动,时间也就是“我”的表象了。“我在直观的感觉中产生时间本身。”


在西方的文明中,时间总是与人纠缠在一起。譬如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有大篇幅的内容涉及时间这个问题。人在时间中是个什么角色?虽然也用了不少词来形容人在时间中的地位,但在时间上,归根结底一句话,依然是过去、现在、未来。那么比较一下奥古斯丁,又有什么区别?从这个意义讲,似乎没有大的区别。有别于奥古斯丁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时间是四维的概念。他说“本真的时间是四维的”,这是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独到贡献。海德格尔是哲学家而非科学家,他的四维时间观恰好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相吻合。他们是同代人,至于究竟谁影响到谁,谁启发了谁。这就无法说清了。毕竟表述的语言是不同的。


爱因斯坦因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而著称于世。在相对论中,时间的概念变了。他把时间拿出来单独作为一维,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变成相对时空观。牛顿将时间与空间分离开来,认为这两者没有关联,相互各有绝对性。但爱因斯坦认为,牛顿的时空观可以继续发展,成为相对的。也就是说,时间与空间相互制约,时间一变,空间也要随之改变,反之亦然。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第四维度。爱因斯坦将时间加入到具有广延的三维中。于是,时空就成为四维的。可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继续追问爱因斯坦,时间是什么的话,他一定会答,“时间是一种错觉。”更有甚者,爱因斯坦将整个传统自然科学都是从空间来定义时间的,例如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年份这些时间概念,不过是反映了月亮或太阳的运行规律罢了,完全可以用其运行之距离来代替之。也就是说,传统的包括爱因斯坦的时间观,本质上指的是空间的“间距”,他把时间消弭在空间之中。


果然是这样吗?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熵”的发现,以及普利高津等人的深入研究,终于突破了这一点。普利高津喊出“时间先于存在”的口号。对自然科学而言,普利高津的口号可谓“大逆不道”!再回过头来看看爱因斯坦与海德格尔吧。爱因斯坦的时间观其实与海德格尔的一样。他们都将第四维的时间视为“关系”。都认为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关联,而是具有本质性。不过,他们也有区别,爱因斯坦是用空间消弭了时间,而海德格尔是用时间消弭了空间。或许这就是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区别?但愿如此吧!


讲了这么多,看到无论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都各执一词,可是在其《时间旅行简史》中,用很通俗易懂的话语将时间的观念由浅入深地为我们讲述了一遍。让普通读者对什么是时间这个颇为复杂的概念个简单的、历史性的认识为有志于研究时间的读者奠定了基础。我认为,作为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能把时间这个剪不清理还乱的概念的“历史”梳理一遍。功莫大焉!


时间是个晦涩的概念,既然如此,我倒是更乐意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来结束本推荐语。倘若将其中表述的意境化成“时间”的观念,是否对这首历来被认为难解的诗有所帮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070155.html

上一篇:马小路三脚架
下一篇:当我老了
收藏 IP: 125.33.92.*| 热度|

10 苏德辰 宁利中 史晓雷 李颖业 李学宽 刘炜 杨正瓴 wangbin6087 safe110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