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芝加哥漫游之二十四:审美教育

已有 3059 次阅读 2017-7-26 13:14 |个人分类:美国所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物馆都有审美教育的功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在这方面很有特色。它本身就开办了一所杰出的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简称SAIC),是美国顶级艺术教育的一个机构。重点培养视觉艺术的人才,从在那里走出了大师级的人物,动画艺术家迪士尼(Walt Disney)、波普艺术家昆斯(Jeff Koons)、画家(Georgia Totto O’Keeffe)。该学院注重实用性,设置的课程包括室内建筑设计、陶艺、摄影、版画以及相应的理论课程。由该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布各行各业,凸显出艺术的价值。

博物馆是一个培养审美情趣的大课堂。来参观的人本身就能享受到艺术大餐,与各时期的名作有着直接的碰撞。参观者除了仔细欣赏各个时代的作品外,更多的是匆匆的游客。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流连在博物馆细心品味那些名作。而且游客也并非专家,只不过是慕名而来而已。即便如此,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也还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专门为这些脚步匆匆的游客设计了“特别路线”。沿着特别路线一路走下来,游客就能对博物馆的主要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我认为这是博物馆考虑的非常周全的一点。实际上,其隐含的审美功能就包含其中。

正规的学院教育、游客的参观似乎是博物馆的“主业”。其实我更看中的是博物馆对孩童的美育教育。德智体美劳,其中就有“美”。可是在中国,一直有重理轻文的“传统”。而“美术”在学校基本不受重视,从课时上是就可看出。由于我比较重视人文教育,并不希望孩子偏科。想当年,我也曾为自己的孩子报了个班,学中国画和写毛笔字。让孩子接触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每个周日我都要陪孩子去上美术班。孩子后来在北京,通过国家博物馆的考试,在那里当了一年的义务讲解员。同学结婚,别人都送钱,我的孩子却送了亲笔书写的毛笔字对联。难道这不就是当年上美术班的结果吗?

时代是进步的,现在人们对美理解有了多样的选择。有的希望孩子报考专门的艺术学院、有的希望陶冶孩子的情操、有的希望孩子能有特长,在升学上占用优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参观博物馆,对孩子而言,更多的是审美教育。我国也有。我就曾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见到很多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国博参观;也见到过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学生们趴在展厅的玻璃窗前拿笔记录着。一看就是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参观完后,或许就被要求写一篇作文之类的。由于我不了解现在学校美术课是如何安排的,也就无权过多评论。

国外的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同样。无论是法国的巴黎的卢浮宫还是美国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都有这个功能。老师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很是受到重视的。老师的讲解也很耐心。我曾在老师为孩子讲解伦勃朗的自画像前听了半天。听老师讲这幅画是从哪个角度看,用光是怎么样的,笔触为什么是这样,等一系列的关于画作的细节。也见到老师带孩子们坐在狩猎战利品前的画作在讲解,老师讲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现代动物保护的立场。听讲的孩子似乎没有那么沉重,就是认真地听着。或许他们没有被要求回去写篇作文的要求?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068151.html

上一篇:兰咖啡
下一篇:淘到一副GITZO三脚架
收藏 IP: 221.216.129.*| 热度|

8 武夷山 李健 杨正瓴 史晓雷 蒋永华 张海权 xlsd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