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哲学所的“四季讲坛”(第六季)掠影

已有 3159 次阅读 2017-4-7 00:09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社科院哲学所离退休老干部专门有个叫“四季讲坛”的学术活动。每次都请一位老先生讲一次。我曾参加过三次。这个周三又到了该讲坛的“第六季”。老干办发来邮件,要离退休的老干部参加。同时要求入所工作二年的年轻人必须参加。周三是哲学所的返所日,所以人还是比较集中的。

老先生现在越来越少了。他们做了一辈子的学问,能听他们一次讲座,是很幸运的事情。可以说,听一次少一次了。这次是我院荣誉学部委员梁存秀开讲,题目是“费希特早年的哲学创作”。梁老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到哲学所工作,但1957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于是就在哲学所的内部刊物《哲学译丛》(现在叫《世界哲学》)从事翻译工作。文革后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前身)工作。他可以说是我国的费希特专家。由他来讲费希特,正是他的长处。

费希特是康德的同代人,就像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同代人一样!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现在叫加里宁格勒)。费希特很穷,靠步行前往柯尼斯堡拜见康德。可是康德却没搭理他。他感到很纳闷。后来费希特才知道,自己没送礼!(别误会,那时的德国人的送礼并非“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于是费希特就找了个小旅馆,在那里住了40多天,写出了《试评一切天启》,献给康德。康德看过后,大加赞赏,这才接纳了他。康德还将他的好友一并介绍给费希特,其中就包括当地的一位出版商。康德拿出钱,资助费希特出版了这篇文章。

出版商看到康德那么提携费希特,就将其著作出版了。可是出版的文章却没署费希特的名字。出版商就是柯尼斯堡本地的,因此人们纷纷猜测,该著作是康德写的。可是康德看到报纸的评论后,站出来辟谣,说那不是我写的,而是一位叫费希特的哲学家写的。费希特就这样出了名。但出名了又能怎么样呢?还是穷困潦倒,哲学的贫困、贫困的哲学,当然哲学家就更贫困了!他只好再次向康德求助,希望他能接济他。可是康德那时也不过是个大学教授,工资也不高,200塔拉的样子。康德之所以终生未娶就是害怕搞哲学养不活家人!

但康德还是靠着自己的威望,让费希特到离柯尼斯堡200英里外的地方担任家庭教师。这样费希特不仅生活有了着落,而且可以继续从事哲学研究。那时,贵族们为了自己的子女受到好的教育,要花钱请家庭教师,莫扎特就在好几家贵族家当教师。费希特也是如此。费希特生活的年代,德国还是很保守的,报刊审查等禁止言论自由非常严厉。费希特于是又写了一篇《索回思想自由》的著作。这在当时的德国也引起较大的反响。在费希特早年的哲学研究方面,他还写了一篇《论学者的使命》,对德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影响。

费希特的的著作一共分四大部分:

一、     生前出版的著作;

二、     生前未出版的著作;

三、     往来书信;

四、     学生笔记。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梁先生在12点左右结束了他的报告。我们何时再能听老先生讲讲黑格尔呢?他离休后专门从事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工作。主持这次讲坛的田时纲先生(意大利葛兰西哲学专家)对听讲的年轻人说,搞哲学研究(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必须要有好的外文基础。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别人的学问!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如果没有外文基础,如何去研究某位西方学者的东西呢?我还是相当赞成田先生的这种观点的。


梁存秀先生准备讲演

哲学所的离退休干部

哲学所的年轻人

梁存秀的板书

梁存秀先生与我的合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046870.html

上一篇: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创意者经济发布会
下一篇:我的“微单草台班子”
收藏 IP: 221.221.242.*| 热度|

4 郑永军 史晓雷 刘炜 LairdUnlimit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