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c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tterchou

博文

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精选

已有 27720 次阅读 2015-12-19 08: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早晨,当满载环境信息的光线照进眼帘时,我们的大脑就开始了一天的评论,日复一日, 同样的故事让我们习惯,习惯让我们接受,接受让我们不再痛苦。

有时间没有到科学网写博客了,前几天一位故人的提醒,让我有了重操这份业余工作的念头。坦率而言,我并非放弃了这份美好的工作,只是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可能是因为年岁长了一点,没有之前那种凡事都要一吐而快的冲动。更多的时候喜欢忍一忍,忍忍也就过去了,忍忍遂觉着没有谈论的必要了。但,既然决定继续在这份工作上有所行动,那就让我们从今年的诺贝尔奖说开去。读过之前博文的朋友,可能已经习惯了我博文的风格。第一次来的朋友,请您不要害怕,我争取让您读完之后,能够感到些许畅快。

虽然没有写博客,但并没有停止对科学网的关注。如果在科学网上评选今年的年度科技人物的话,我想大多数朋友会把票投给屠呦呦先生。网络平台上有很多关于屠先生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报道、评论和赞美。感兴趣的朋友请自行到百度搜索相关报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依靠土生土长的研究工作,为中国赢取了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其意义非凡。首先,这次获奖表明,在中国科研工作者(理科生)可以做出和文学工作者(文科生)一样出色的工作,这将让文理分科不再那么尴尬;其次,这次获奖表明,伟大的科学研究和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失色,也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贬值,毕竟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最后,这次获奖将会大力推动我国草根科研的发展,广大的基层科研人员会在这次获奖的鼓舞下,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各行各业的研究队伍中,为当前的‘大众创新,全民创业’添砖加瓦。

不过,请不要对这件事情进行过分的解读。比如,屠先生以“三无”(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和无院士头衔)身份拿到诺贝尔奖,激发了大量基层科研人员的情绪。当然,受到鼓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得不指出,诺贝尔奖委员会是通过一个人的工作来颁发奖项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屠先生的获奖与她的“三无”身份有任何因果联系,只是一个巨大的巧合。这个巧合最多体现出: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评价标准与我国科研体系的评价标准不相同而已,不用太过大惊小怪,也不用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而改变我们的标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博士学位或者博士论文课题对于获诺贝尔奖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德布罗意和爱因斯坦的获奖情况。另一个可能让人们过分解读的方面是中医。几年前,一场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赞成和反对的人莫衷一是,讨论也给人不了了之的感觉。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与传统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灵感来自于中医古籍,但是不得不指出,它的提取过程完全是利用现代化学的方法进行的,而其成功之处还在于,对提取物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分析和临床试验。正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成功应用,才使得青蒿素被世界认可。青蒿素来自中医,但却是自然科学安插在中医里面的卧底。当然,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医研究工作已经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结合,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几年前的那场讨论,再一次的进入公众的视野——“中医是不是科学?”。继续或者结束这个讨论,我们首先需要给出判断科学与否的标准。有幸的是,青蒿素的成功为我们指明了这个标准,即是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用这一判断标准,我想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讨论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话题,对于普通人的生活而言离得较远。但是,人们生病时选择怎样的治疗手段,会受到这样讨论的影响。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在感冒时会自主地或者被动地选择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这是人们从行动上支持某一方的选择。因此,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专家在打口水仗的时候,注意不要刻意去引导民众,禁止插入广告等言行。

在本文中,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给出了对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相关思考。希望,在诺贝尔奖的推动下,能够让科学和科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的进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诺贝尔奖固然重要,但是人群的科学素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比获诺贝尔奖重要更多的工作。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我们让大多数人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思考问题。屠先生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为中国带来了第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们后辈更要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为人群带来科学的眼光和视野。

在路上,我们就不用老问路在哪儿,迎风向前,是最好的方法。各位,早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7866-944392.html

上一篇:《科学素养导论》课程论文(四)
下一篇:竞争与协同-自然的启示
收藏 IP: 161.184.231.*| 热度|

11 史晓雷 檀成龙 彭真明 黄永义 文克玲 王涛 王启云 苏光松 戴德昌 王洪吉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