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c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tterchou

博文

“上课睡觉”所感 精选

已有 33007 次阅读 2014-9-17 12: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日,在人民大会堂,年届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站着给首都高校的新入学研究生代表们讲了一堂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报告时间为35分钟。消息称,35分钟报告期间,有学生因体力不支睡过去了。

看完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学生代表们家里没有长辈吗?要不怎么会对一个92岁高龄的老师如此漠视?我的第二反应是,这些学生代表们幸好考上了研究生,要不他们到社会上得多难受。

我的反应可能过激了,但从我这些年的观察来看,发生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例,而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种种现象的集中反映。这里还是用我常用的扳指头方式和朋友们讨论讨论我的一些感受。

1、教授与老板

在我入学研究生时起,人们已经不太习惯称导师为教授,而习惯称导师为老板了,事实上这个现象不能全怪学生,因为越来越多的教授已经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但是,人们可能忽略了在研究生期间,导师和学生都是在扮演双重角色。其一,导师和学生在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从事着科研教学的行为,即导师如何教会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角色下,学生应该名正言顺的称呼老师教授;其二,学生在课题组的领导下,从事与研究相关的生产劳动,并获得相应的酬劳,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练习科研技能,熟练的完成课题组的生产任务。在这个角色下,教授做老板也是理所应当。上述两种角色,都应该得到正常的扮演,缺一不可,没有教授的角色,学生难以创造性的完成一些研究任务;而没有老板的薪酬,学生难以衣食无忧的从事创造性活动。

但是,这些年的情况看来,由于高校实行大课题组模式,教授们很少有机会给学生面授机宜,学生们则大多依靠自己的出工,挣取劳动补贴。也正是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学生人文教育欠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技艺专精,格调略低的人才。

2、一些利己的研究生们

在之前的研究小组里呆了有些年头,从一个跟着师兄师姐屁股后面的跟班,到自己做师兄。他们愿意成为二师兄,因为毕业时大师兄还在,也因为我可能“二”了一点。在我做二师兄的那些年里,我发现小组里新来的师弟们的确精明很多,没事的时候听不到他们师兄师兄的叫,有事的时候师兄叫的那叫一个甜,特别是当做实验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动人的光彩。其实,这个现象很早就引起了我的关注,那时候我的观点是,现在的小朋友有学术追求,希望毕业后到国外深造,做几篇像样的论文对去到顶级名校有帮助,自己有空帮帮忙没啥不好的。现在看来,其实是我幼稚了,他们这种唯自己利益至上的思想并非来自于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而是来自于他们生存的时代在他们心灵里打下的烙印,即使他们不出国,不念研究生,他们的行为逻辑已经形成,这种利己的思维方式可能早在多年前就养成。

事实上,我要指出的是利己并非不好,如果全世界人民都利己,正如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个世界仍然可以运转。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在我们现存的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利己的,即是目前我国社会中,来自旧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人们与来自崇尚利己的新新人类之间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冲突,这是目前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能够很好的解释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怪现象。

出现这样的矛盾,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责任,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和传承,不是由一些个人能够造成的,环境的潜移默化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

3、谁的头该发烫?

提这个问题,我是想表达这件事情应该引起谁的重视。其实,我的头略微的有些发烫。我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是一个睡过去的学生,我能原谅自己吗?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思前想后,我的答案是,如果我选择去听这堂课,我一定认真听讲,并会做笔记(闹过一次笑话,陪同老板去会见一位学术权威,席间我认真的记述权威的讲话,被权威给叫停了);如果我不感兴趣(前提是我有机会了解这个熬报告的内容),我会把机会让给给需要去听的人。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去之前这帮学生究竟是怀着什么心理去的?其实,这群去人民大会堂的研究生新生代表们,让我想到了另一帮代表们——人民代表;最可怕的事情是,这些代表们为了代表而代表,以作代表为荣,而忘记了代表之所代表的东西,也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思考思考是什么毁了“代表”这个词?

4、谁的脸该发烫?

提这个问题,我是想说谁应该为这件事情感到难为情?可能大多数朋友和我一样看完这个新闻,对学生们颇有意见,或许会想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我认为借这个事情教育一下学生们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让这些学生感到难为情。事实上,我也感到挺难为情的,我倒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只是认为这个现象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在慢慢的变化了,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多少都会感到难为情,希望我们能够知耻而后勇,可能有朋友会说我的幼稚病又患了。

5、吃苦不够,享乐不足

这句话是我看了国奥队0:3负给北朝鲜这个新闻后的感怀,如今看了这个新闻对这句话更加赞同了。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前半句我是很赞同的,这也就是说明如果一个群体吃的苦不够,他们就难以触发出忧患的意识,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后半句话我认为不妥,即安乐并非会死人,而之所以古人发出“死于安乐”的感叹,这正反映了,我国社会对于即将或者已经到来的小康社会没有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或者说我国社会对于富足生活的认识不恰当。事实上,富足的生活,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地发展自己,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目前,先富起来的人们还大多沿袭古人的享乐方式,穷奢极欲的过日子,而没能充分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家庭都不用愁吃穿,艰苦朴素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现状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家庭还没有富裕到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的程度,这种不富裕一是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很多家长自身的享乐方式匮乏,也导致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不足。

一个手数过来,和大家分享这么五点。最后想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人有责,痛打落水狗的方式我们还是不要继续使用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7866-828462.html

上一篇:感悟: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下一篇:秋游路易斯湖
收藏 IP: 161.184.231.*| 热度|

17 范丁丁 黄永义 王荣林 郭战胜 王海冰 蔡小宁 苏光松 彭真明 张红光 李健 陈新 yux103 shenlu ybyb3929 taoshl outlawml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