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ntec007 友诤友直友谅

博文

再谈抄袭——从读者和圈子的角度 精选

已有 8007 次阅读 2011-4-2 22:37 |个人分类:研究方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抄袭

这两天似乎是借着打方舟子的假的东风,科学网上又有几篇关于抄袭的文章。我之前也写过一篇,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今天再试图从读者和科学共同体这个角度看抄袭这个事情。

“博士读完了,人就变得罗嗦”,这是我前两天在科学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深有同感。所以为了不至少变得太罗嗦,先把自己的观点写下:

  • 从作者自身的角度,一定要严,要尽量杜绝过失抄袭。
  • 从读者的角度,宜宽容,而不应死嗑,须知写文章并不容易,另外,大浪淘沙,后浪一定会把前浪拍死在岸上。
  • 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宜公正,有举报一定要有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调查。

前文中讲到我们在写作时要尽量对同一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时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源泉。这与数据的图形表现是一个意思,只是一个抽象,一个具体。花上时间,保证你不会去抄。这个就不再说了。

作为一名读者,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在专业方面,如果我看到一篇面熟的文章,如果是在我这个领域内很重要的文章,我要去找一下做一些对比,然后决定在今后需要引用时到底引用哪一篇,咱们可不能把CREDITS给了不该给的人。这个比较容易确定,看一下发表时间顺序就好了。当然,有时候科研八卦的心理又会冒出来,不自然的要注意一下,这位抄袭文章的作者到底是什么人,最为关键的,写作的时候是学生还是职业研究人员。如果是职业研究人员在抄袭,今后见到这个人的文章肯定懒得读了。但是,我肯定不会花时间去举报,只是会告诉学生这个人的文章以后不需要看了。

在科普或文学方面,如果是面熟的文章,你会怎么样?大概也就是一溜而过吧。人家也要混饭吃,不容易。一个好笑话,在故事会上登过,在知音上又登过,没过几年,又会在哪个网站上发出来。多重复几遍也好嘛。如果被抄袭人都不激动,咱们鸡动个啥?

张有文老师有今日一篇文章列举了两种现象让大家思考:
  • 现象A: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作者名单中塞进了某位没有做什么工作的坐享其成者,我们不妨称他为伪作者。这个称呼固然不敬,但是也还准确吧。
  • 现象B: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作者塞进了他人的工作(发表的或者没有发表的),而且让读者误以为是作者的核心贡献,人们一般称他为剽窃者,这个称呼固然不敬,但是也还准确吧。
个人觉得,现象A是一种伪问题,这种事情只能靠自律。如果作者名单中其他人都没有意见,别人操这种心干什么?我们如果总去担心现象A,那我们这是做研究,还是做侦探啊?我坚持天真地认为,大浪淘沙,后浪一定会把前浪拍死在岸上。伪作者能得逞一时,不可能得逞一世。大家稍安勿燥。

但是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面对举报(被抄袭人),一定要公正透明,组织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进行详细核查。

如果大家对这个科学共同体感到绝望,那一定要相信人性,仍是这句话,一切恶人,
他们可以得逞一时,不可能得逞一世。如果连这个也不相信,那就只好自裁去球。——做研究,管那么多别人的事情干嘛?

其实,我说了半天的废话,归结为一点,做研究写文章一定要花时间。没时间,快则乱。

做为一个老司机,给新手们提一个醒:如果你想发生交通事故,每次出行时往后推五分钟就可以了。

快则乱!


方舟子被指抄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429179.html

上一篇:科学网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
下一篇:纪念我的奶奶
收藏 IP: 99.231.66.*| 热度|

14 曾庆平 杨华磊 张伟 陈辉 罗文辉 杨学祥 谢鑫 任胜利 刘华杰 刘用生 饶海 齐霁 姜洪洲 liangq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